记者采访北京市民出行体验:上班挤公车像打仗
体验步行族
每天走上一个小时,爽了!
刘洋 机关干部
从万寿路的家到金融街的单位,全程五六公里,每天走上一个小时,这就是我现在的健身方式。比起很多步行族,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从家到单位有三分之二的路程都可以漫步在鸟语花香中,上班时从玉渊潭公园西门进去,里面空气可好了,还有很多遛早、练嗓、锻炼的老人,满眼都是绿树红花,心情都特别好。然后从公园东门出来,再走上一段就到单位了。机关里的很多同事现在都跟我一样,喜欢步行上下班,有的老同志自打成了步行族,体重减了20斤,身体可棒了。
不过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现在早晚步行的时候,从公园刚走出来就感觉空气质量很差,没办法,路上尤其是主干道的车太多,尾气很浓。其实金融街内部的人行步道设计还是不错的,希望政府能够多修建一些这样的道路设施,这样大家可能会更愿意步行。
开车族
每天都会窝在路上,木了!
姜如 外企销售
对于政府的疏堵工程我举双手赞成,如果不想想办法这车真是没法开了!比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我们销售的工作时间已经十分弹性和宽松了,但就这样每天还是会遇到被“窝”在路上动弹不了的时候。除了早晚高峰和临时交通管制的必堵之外,就连火车的暑运、春运也会让火车站附近的交通一塌糊涂。
像最近这一段时间,莲石路由西向东,在北京西站北广场的地方永远通行困难,即便是中午十一二点依然举车维艰!不知是不是心理上的错觉,老是觉得路上的车好像比以前还多了。身边的很多朋友因为限行,接送孩子不方便,置办了第二辆车,现在路上还有很多限购令前突击买车上路的新手,可能这些原因都造成了现在路上的不顺畅。
公交族
每天挤车都像打仗,难了!
李想 公司白领
我家住东南二环广渠门桥附近,每天都会坐公交车到位于王府井的单位。其实就3站地的距离,但是这公交车在路上堵起来,时间上可就没法保证了。
虽然家门口的公交车线路不少,粗略算算差不多得有将近20条,但是从东南二环到长安街,却只有一趟52路。每天早上,想挤上公交车,简直不亚于打一场仗。我一身强力壮的大小伙子,经常还接连等了两辆车都挤不上去呢。还有的时候,好不容易挤上去了,还没来得及站稳,下一秒钟发现又被人挤下来了。有一次,见到一个姑娘好不容易被后头的乘客推上车,车门刚刚关上,姑娘就被挤得在车厢里大喊“快放我下去,要挤出人命了”,司机只好又开门让姑娘下车。
从广渠门桥经过东便门到建国门桥,是被称为“瓶子口”的北京著名堵点之一,也是我每天上班的必经之地。只有不长的1站地,但却是一步一挪的艰难之旅。如果比较顺利,一般20分钟能到建国门,差不多40分钟能到王府井。但是如果堵起车来,1个小时能挪到建国门就不错,到王府井基本就得1个半小时了。有这个时间,走路差不多也到单位了。
地铁族
每天高峰一身大汗,惨了!
郑君 广告公司职员
其实报纸、电视反映了很多次,但直到现在一号线地铁的空调车仍然很少。曾经粗略地统计过,早晚高峰的一号线地铁我竟然好几天才能“有幸”赶上一次空调车,这概率也太低了!下班回家还好,上班的时候从地铁出来就跟刚在水里“洗”过一遍一样。为了避免湿淋淋上班的尴尬,我专门在单位放了一件备用衬衣,要不一身汗再加上空调房里的冷气,估计只有得病的份儿了。
像我们男士还好,地铁里挤着的那些女士就更可怜了,常常能看到她们脸上的妆被汗浸花的狼狈样子,而且还曾经在闷罐子似的车厢里发生过女士昏倒的情况。唉,其实我们都是真心支持公共交通出行,而且乘坐地铁时间确实有保证。早晚高峰挤点不怕,毕竟国外的地铁高峰时段也都不空,但咱这车厢不能总这么跟蒸笼一样,确实太难熬。希望政府能加快一号线地铁全线空调车的步伐。
骑车族
每天都像车林冒险,怕了!
崔红松 退休员工
我家住在黄寺大街,今年五十多岁了,骑车骑了好几十年。过去骑车是为了上班,现在退休了,隔三差五骑车出去买个菜、逛个超市,主要图个方便。但是最近,却越来越不愿意骑车了。太危险!过去的马路上,都划分出了专门的自行车道。汽车都在机动车道上开,自行车就在自行车道上骑,彼此井水不犯河水。但现在,黄寺大街马路两侧的自行车道经常会被违章的汽车占用,变成了违规的路侧停车场。骑自行车的人就只能铤而走险,冒险骑上机动车道,在机动车间穿行。
就算有的地方,路边上的自行车道没被汽车占了,也不安全。遇到堵车的路段,好多汽车为了图自己便捷,都会违章驶上自行车道,把原本好好行驶的自行车挤到一边去。
再者,路上的正规自行车存车点也越来越少,出门骑车,停哪儿都不安全。上趟超市,超市门口只存汽车,地下车库也不让自行车进,自行车根本没地儿放。随便锁在路边上,一会儿回来,保准丢了。
BMW族
每天都盼接驳公交,急了!
郭军 公务员
我就是网上戏称的“BMW族”,从家出来先得坐公交车(Bus)到达最近的地铁(Metro),出了地铁以后再走一段(Walk)到达单位。政府提倡的低碳环保出行方式,我们“BMW族”体验得特别全。
我最想反映的问题就一个,从家到地铁的接驳公交实在太少。从我住的小屯西路到玉泉路地铁站有5公里,路程不算长但走起来最快也得一个小时,只能乘坐公交车。周围天鸿美域、万恒家园、中粮万科林林总总这么多个楼盘,竟然只有一辆507能到地铁,就算想打黑车都没有,这确实太难为人了。曾经因为早高峰公交车晚点,仅一个车站就聚集起了近百名乘客,这应该也算是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范畴吧,希望政府在治堵的同时能真正加大公交网络的覆盖密度,至少在居民聚集区域能够多设计两条公交线路,方便出行。本报记者 左颖 张楠
调查
“微循环”公交车很受欢迎
目前大约有十几条社区微循环摆渡车在运营,这类车全程距离多在3公里以内,通常在小区和地铁站之间往返,主要解决早晚高峰社区和地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回龙观地区、霍营周边的微循环公交车效果明显。
但不少居民觉得,这类车仅对上班族有意义,非高峰时段大多微循环公交车并不运营。非高峰时段的“最后一公里”还需要解决。在一些居民看来,在社区开设自行车租赁点,改善社区、地铁的自行车存车点,也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不错途径。
社区通勤车运营情况良好
天通苑、回龙观两大社区以及通州部分社区的社区通勤车,目前各条线路运营情况良好,其中效果最好的是通州武夷花园至CBD的社区通勤车,自开通后一直满载。
地铁摆渡通勤快车实际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开通后乘客人数并不多。不少人担心通勤快车会在路上遭遇拥堵,如果其他快速路、高速路也能开通类似京通快速的公交车道,地铁摆渡车相信会很受欢迎,地铁的客流压力也会适当减轻。
京通快速公交道活了公交车
京通快速公交车道开通活了公交车,“坑”了私家车,目前,早晚高峰从通州北苑到国贸的公交车行车时间明显缩短,但随着人数增多,乘车的舒适度也随之下降。通州地区的私家车在早晚高峰时段通常会绕行广渠路、朝阳北路、朝阳路等。
地铁高峰时段采取路网限流
鉴于目前地铁运力已达极限,为确保乘客安全和地铁运营秩序,地铁公司在高峰时段将适时采取路网限流措施。 本报记者 孟环
公交投入力度还得加大
邢士华:封存部分公车,限制公车使用频率!
文静:交通硬件设施上不去,谈什么都白搭。我老公去美国,看到遍地都是停车场。
蒋有三:在动物园、天文馆一带,大量的公交车堂而皇之占路停车,人为的造成拥堵,交警也很无奈。类似情况很多,政府应研究解决。
沙小易:现在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已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快想招缓解一下吧,哪怕交点钱都可以,免得每天回家为找车位停车犯愁。
励剑太空(156212624):治堵效果是有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大公交投入力度。
知心姐姐(553580939):在老旧小区附近建造立体车库。
良玉生烟(1284949304):大型长途车站、医院都应迁出中心城。
.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