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家王大珩病逝 曾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data/attachment/forum/darqi/2011-07-22/jgwy_13112713548115.jpg
王大珩。资料图片
data/attachment/forum/darqi/2011-07-22/jgwy_13112713544662.jpg
(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资料图片
data/attachment/forum/darqi/2011-07-22/jgwy_13112713542236.jpg
1994年2月,王大珩在基地光测设备前。资料图片
data/attachment/forum/darqi/2011-07-22/jgwy_13112713554340.jpg
蒋筑英在王大珩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资料图片
中新网7月21日电 据中国科学院网站消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王大珩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出生,祖籍江苏吴县。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庚款”留学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光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1941-1942年在英国雪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1942-1948年在英国昌司玻璃公司从事光学玻璃研究工作。1948年回国。1949-1951年任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1951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2-1983年在长春从事光学仪器与工程研究,1983年调至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工作。
王大珩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王大珩197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六届代表,全国人民政协第三、七届委员。
王大珩在光学与光学工程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主持150工程,领导研制中国第一台靶场装备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主持718工程,领导研制中国第一台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为发展中国的尖端武器做出了杰出贡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名列首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863计划”特殊贡献先进个人称号。
王大珩从战略高度上思考并联合其他科学家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出多项重大建议。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最后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中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这些建议为国家科技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大珩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是中国光学、仪器仪表和计量科教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他领导的研究所以及他创办的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
.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