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称中国经济不存在硬着陆迹象
中国经济会“硬着陆”吗(人民观察·经济热点怎么看)
本报记者 朱剑红
当国家统计局拿出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时,应该说,很大程度上解除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担忧。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对于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硬着陆”的议论似乎并未平息。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年二季度GDP增速回落到9.5%,与金融危机时的2008年三季度的9.7%很接近,并据此判断中国经济或会出现“硬着陆”。
现在没有硬着陆,也不存在下一步会硬着陆的迹象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明确表示,虽然看起来二季度的9.5%与2008年三季度的9.7%数据上差不多,但事实上背景不一样。最大的不同是:目前的回落是在政府主动调控、而且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产生的。从去年三季度到今年二季度,四个季度的GDP增速分别为9.6%、9.8%、9.7%、9.5%,连续四个季度基本稳定在9.5%—10%之间。这是一个非常温和的回落,也是比较平稳的增长。
中国经济到底是不是“硬着陆”、会不会“硬着陆”,潘建成用一系列数据做了说明。
第一个指标是企业景气程度。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二季度企业景气调查,目前的企业景气指数依然处于相当高的位置,二季度指数比一季度还略有提高,在135点左右。“这个景气指数是比较理想的,在历史上也是比较理想、比较高的一个位置。而且企业家预期三季度景气度继续保持平稳,可能还会略有提升,企业家判断经济也并不会出现向下走。”潘建成说。而2008年三季度的企业景气指数从当年二季度接近140点掉到130点以下,接下来四季度更是大幅下滑至107点。显然,景气指数的情况与2008年大不一样。
第二个指标是就业。从工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看,当前处于历史比较高的水平,达到10%以上,明显地高于2008年、2009年乃至2010年的水平。“如果企业的情况很糟糕,有很多破产或者说面临破产,就业、用工怎么可能会这么快地增长呢?”潘建成分析说,美国、欧洲的经济复苏步履维艰,首先的问题就是失业率高,就业不景气,其背后反映的是企业家对不确定的未来缺乏信心,不敢增加用工。中国经济在2008年、2009年的危机冲击下是什么情况?也是用工增长迅速回落,就业成了大问题,现在明显不是这种情况,很多地方甚至还出现了用工荒。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用工需求较快增长是在农民工工资上涨比较快的背景下发生的。如果说,劳动力成本在上升,用工需求也还在增长,从逻辑上可以说明企业是扩张的,企业家对市场的前景是看好的,没有出现收缩的情况。
第三个指标是企业利润。当前企业情况到底好不好,很重要一点就是看企业是不是赚钱。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8.7%,比1—5月份的增速还提高了0.9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0.2%,其他类型企业的增长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增长速度高很多,这反映了民营企业的活力。目前,企业销售利润率是6.2%,处于历史比较高的位置。“企业既赚钱又愿意增加用工,还谈什么‘硬着陆’呢?”
第四个指标是投资。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长33.8%,全社会增长25.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只增长14.6%,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长速度。民间投资增长的速度快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企业家对未来有信心。
民间投资的增长快于全社会的增长,民营工业的增长也明显地快于国有和外资企业的增长,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民营企业的动力是很强劲的,说明当前的经济增长内在的动力很强劲,而且,这种强劲的动力在我们比较严厉的宏观调控的作用下依然保持。所以,我个人的判断是,中国经济现在没有‘硬着陆’,也不存在下一步会‘硬着陆’的迹象。”潘建成说。
放慢一下脚步,为了以后跑得更好
虽然没有“硬着陆”,但GDP增速的确在回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6%,增幅比去年上半年回落了1.5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回落了0.1个百分点。如何看待经济增长速度的降温?
2008年底,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出台了包括四万亿元投资在内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回升向好,以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及时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部分经济指标在二季度的回调,正是主动调控的结果,是刺激政策退出后市场的正常反映。
例如,前期对汽车销售的补贴政策取消,再加上部分城市出台了限购政策,今年汽车销量开始从前两年爆发式的增长转向正常增长,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汽车的销售金额增速同比回落20多个百分点;房地产的调控也对相关产品的销售造成一定影响,家具、部分建材和装修材料的销售金额都比去年同期出现明显回落。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看待“降温”。
首先,上半年经济增速仍处在平稳较快区间,没有出现大幅下滑,属于稳中趋缓。第二,经济增速适度回落,是宏观政策发挥作用、主动调控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第三,在经济增速适度回落的同时,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民生得到较好保障和改善。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1.2%,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8.7%,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7个实现了利润同比增长。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7万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7%。与此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第四,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有利于减轻物价上涨压力,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也有利于各方面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上。
“就像一个人跑步,不能老是以加速度在冲刺,他必须要放慢一下脚步,为了以后跑得更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对“降温”这样形容。
宏观调控的难点和重点,是处理好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经济也一样,增长、结构、通胀,三者你快我慢,有喜有忧。
走出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怎样处理控通胀、稳增长和调结构三者的关系?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点和难点。控物价,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稳增长,是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和解决各种矛盾的关键。调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当前,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处理好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在宏观政策上把握好三者的平衡。把控物价放在突出位置,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合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使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平衡,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加大调结构力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业发展,加大对农业、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改善民生、中西部地区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增强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7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时提出,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李朴民在解读中央政策时表示,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取向,至少体现了五个更加注重。
第一个是:更加注重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尤其是要坚决抑制价格过快上涨,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要改善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发展环境、缓解企业的经营困难。
第二个是: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要巩固农业发展的好势头,全力夺取全年农业特别是粮食丰收,以自主创新为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尤其是要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努力实现全年节能减排目标。
第三个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规模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今年1000万套建设计划的落实;继续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加强社会保障,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个是:更加注重内需的平稳较快增长,继续完善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政策,挖掘消费潜力,优化消费环境,逐步健全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伏。
第五个是:更加注重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这既包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也包括深化财税金融、农村、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同时,要保持外贸政策的基本稳定,促进出口稳定增长,积极扩大进口,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有所减弱、国内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的背景下,各方都非常关注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
李朴民说:“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拥有许多机遇,比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等。同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依然处在较高水平。因此,只要我们贯彻好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好中央确定的政策措施,就能够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大的起伏,更不会出现所谓的‘二次探底’。可以说,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我们是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的。”
.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