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king007 发表于 2011 年 8 月 15 日 21:56:55

专家称中国在美元资产上处于两难境地



data/attachment/forum/darqi/2011-08-16/jgwy_13134315431437.jpg
data/attachment/forum/darqi/2011-08-16/jgwy_13134315431205.jpg
  【访谈动机】
  标准普尔公司下调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也不例外。新华社发表评论严厉批评美国“举债成瘾”,甚至有国内媒体发表题为《是该用金融武器敲打华盛顿》的评论文章,一时间引发海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新一轮的“货币战争”中,中国应该如何摆脱“美元陷阱”?现在到了用“债务武器”的时候吗?
  两三年前那场次贷危机的惨象似乎还留在脑海,防止巨额美元资产大幅缩水的压力依旧存在。在新一轮危机到来之时,我们有了更多的警醒,是否会有更大的压力和动力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呢?从长远的战略上来看,中国究竟应该怎样彻底走出中美之间的“金融安全困境”?而不是频繁地经受美债危机的袭扰?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徐明 发自北京
  【先驱语录】
  ★“债务武器”是可以作为筹码的,但不足以作为对美外交的根本性筹码。  
  ★美国很多学者和官员认为“不足惧”,其实这是美国人的自我安慰,是“消音器”,就是想事先就打消中国使用“债务武器”的念头。
  ★“债务武器”现阶段最好还是放在经济领域,和相关的经济议题挂钩,不要跨界,跑到安全、主权、政治问题上去。
  “美元陷阱”让中国两难
  《国际先驱导报》:作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可能会对中国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金灿荣:影响主要在三方面,第一,美元贬值,中国巨额的美元资产整体缩水。
  第二,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可能导致世界经济恢复更加疲软,甚至是二次衰退,这样就对我们外贸出口产业非常不利,中国目前又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影响非常大。
  第三,可能会导致全球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反过来又对我们形成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Q:目前中国如果抛售或者减持美国国债,那么可能加速既有的美元资产大幅度贬值。如果继续增持的话,那么可能又将使自己越陷越深。如何摆脱“美元陷阱”的困境?
  宋国友:中国目前在美元资产上确实处于一个两难的处境。首先,肯定不能大规模减持,甚至抛售。如果这样做的话,肯定会加剧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快全球经济向负面发展的趋势,促使全球金融市场进一步动荡。
  大规模增持呢?我们不可能为了救美国经济,再捡起这个“烫手山芋”。本来我们中国就已经持有巨额的美元资产了,况且这些美元资产还处于贬值的危险之中,我们再把这个“烫手山芋”拿到自己的手中,这是“火中取栗”,这个肯定也不行。
  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只能是维持目前的美元资产的规模,可以小幅度的增持或者减持,帮助美国市场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是目前中国所能作的,而且也是最应该作的。
  Q:如果说上述仅为权宜之计,那么从长期来看,为了防止掉入“美元陷阱”,中国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宋国友:对外汇储备结构进行调整,这肯定是必须的。从长期来看,这个长期分为策略性的长期和战略性的长期。
  就策略性的长期而言,就是要改变外汇投资方向、实现多元化的对外投资。
  包括投资市场多元化,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过多的依赖美国市场,可以选择其他经济体,比如欧盟、日本、或者其他新兴经济体。
  还包括投资产品多元化,不能仅仅再买美国国债、希腊国债,在国债之外,还可以增加投资品种,比如股票、资源、能源、黄金以及其他一些初级投资产品等。
  还包括投资渠道多元化,不能再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过多的主导外汇投资,由这样一个部门完全从经济投资利益的角度考虑的状况需要改变,可以和外交部、国资委等多部门商议,甚至可以把一些外汇储备转给中投公司,这都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而更加长期带有战略性的举措在于,改变中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成为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也是我们国家一直在做的。目前来看,有成效,但是还需要时间。
  美债危机可以说给了中国更加切实的压力,要求中国政府切实转变这种赠长方式,否则还会再次出现这种波动。
  “债务武器”要慎用
  Q:2007年外媒一篇“北京可能抛售外汇储备作为中美贸易谈判的筹码”的报道(后证实是谣传)震动美国朝野,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手中掌握的美元债券是不是足以作为对美外交的筹码?美国学者史剑道认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影响美国,因为美国的经济规模大得多。“债务武器”“金融武器”是否有效?
  金灿荣:“债务武器”肯定是有一定的心理影响,但是我们所持有的美国债务所占的比例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高。
  美国整个债务体系分两块,一块叫公共债务,一块叫政府债务。政府债务就是自己欠自己的钱,这部分大约占美国债务总额的45%。而公共债务是实实在在的债务,是欠外国民众和外国政府的,公共债务占美国债务总额的55%,外国政府债务占债务总额的比例大约为31.6%,中国只占债务总额的8%。中国在单一经济体中所占比例最大,但在美国债务总额的整个大盘子里所占的比例还真不大。如此看来,“债务武器”,真要用起来,还不太好使。
  宋国友:肯定是可以作为筹码的,但不足以作为对美外交的根本性筹码。
  我认为,史剑道还有美国很多学者和官员认为“不足惧”,其实这是美国人的自我安慰,是“消音器”,就是想事先就打消中国使用“债务武器”的念头。中国使用“债务武器”,对美国不可能没有影响。如果美国坚决否认,也有点自欺欺人。
  如果说所谓“自伤论”,既伤害了美国,也伤害了中国,这还有点道理,那么所谓“无用论”,实际上是美国学者采用“吓阻策略”,这有点类似“空城计”,如果你听了他的话,就中了他的道儿了。
  敲打美国还不是时候
  Q:国内有媒体认为,如果中国不敲打一下,不让美国感觉到痛,中美关系就总会受到这些人的牵制,就摆脱不了坐“过山车”的风险,中国是该用金融武器敲打华盛顿了,比如“把购买债券的数额与美国对台军售直接联系在一起”。
  宋国友:中国必须意识到,“债务武器”是有用的,而且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其杀伤力和减持的规模成正比。中国现在没有用这个武器,并不是武器失效。中国具备使用“债务武器”的能力,但是还没有使用这一武器的意愿。
  我认为,目前来看,“债务武器”最好还是不要使用,这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长期的不利影响。此外,全球经济以及美国经济的稳定对中国同样也至关重要。
  至于对台军售,台湾问题确实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使用“债务武器”的话,能不能改变美台军购?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呢?
  “债务武器”现阶段最好还是放在经济领域,和相关的经济议题挂钩,不要跨界,跑到安全、主权、政治问题上去。挂钩太多的话,让外界觉得中国是一个不够成熟、不够稳重的国家,容易意气用事。还可能会使外界更加担忧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意图,这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不利。
  另外,“债务武器”,用的弹药量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用1000亿美元可能就是一个核武器,而5亿美元可能就是一把“水果刀”。债务武器既可以是核武器,还可以是常规武器。而对台军售是美国的常规性动作,用多少才是影响对台军售的那个量呢?如果真要用的话,量一定要把握好。
  金灿荣:这个思路可以考虑,但还是应该更加谨慎。使用“债务武器”的话,中国又能得到什么呢?可能付出的代价很大,又达不成什么效果。中国对美国应该“斗智、斗勇、不斗气”。斗气了,你就落入他们的圈套了。
  走出困境关键靠自己
  Q:中国担心陷入“美元陷阱”,美国忧虑中国“债务武器”,中美是不是正在陷入一种金融领域的安全困境?
  宋国友:这些担忧如果发挥到极致的话,确实是安全困境。但中国的担心明显要远远大于美国的忧虑。我感觉,中国的担忧更加现实一点,这种麻烦是一种常规性的麻烦,中国时不时就担心美国经济出问题了,金融市场动荡了,巨额的美元资产缩水了。中国的担忧是更加现实的问题。
  Q:那么中美如何才能走出金融领域的安全困境呢?
  宋国友:美国政治家要拿出政治勇气,不仅对中国负责,而且要对全球负责,这才是走出困境的最好办法。
  据我个人了解,中美政府相关高层是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他们也认识到中美之间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信任关系确实存在。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事情都超乎两国政府控制之外的,面临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美国政府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
  第一,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第二,市场的不确定性。即使美国政府信誓旦旦,保证中国的美元资产的安全,如果美国债务问题不可控制,经济走势一如既往的那么孱弱,那怎么办?
  美国政府面临这两种不可控制的影响也会严重影响到中国持有美元资产的安全性。因此,不仅仅是中美两国政府之间的相互确保和信心支持的问题。
  金灿荣:美国一连串的动作都是在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作铺垫。货币战争实际上已经打响了,中国目前也没有太好的应对办法,因为中国没有定价权。
  所以是不是应该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强制推行,比如,可以尝试让中国政府的所有对外援助都用人民币结算,中国所有国企的外贸均用人民币结算等。这个需要政治家作出一定的政治决断,因为这可能受到国内利益集团比较大的阻力,还有国际舆论认为中国干预市场经济的压力。
  在外汇储备结构上,加大非美元资产的比例,加强采购实物商品,比如能源、贵金属等,可以逐步将美元资产和非美元资产扯平。
  中国还可以考虑组建出口国联盟,加强金砖国家的进一步协调,联合受害国家打一点舆论战,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道德行为作一些揭露,在国际舆论上得一些分。
  但是最根本的解决出路还在于国内,改变经济赠长方式,变出口导向型经济为内需拉动型,变“危机”为机会,变挑战为机会。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
.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家称中国在美元资产上处于两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