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s7 ~, b9 C6 t b% j5 y
; N( i7 j9 \/ E1 l6 d3 E8 e
1 C1 _# K: O9 }3 k- l导语: 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严禁各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三字经》。消息一传开,瞬间引起关注。病态的传统观让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飘忽不定:五四以来激进反传统的思潮让社会仍对传统文化缺乏基本信任,而片面信奉“精华糟粕论”又让人相信一个人或者一代人能对传统文化挑挑拣拣
$ n5 u$ S0 X; Q4 j
8 M/ e* h! |+ I, o; _: S1 m
+ |% t4 A1 Y8 {2 x& ], @新文化运动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
3 v7 Q% T% s0 O& {) r0 }' }$ A3 V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造成文化断裂9 M: }) `1 i' v$ B0 a1 `; H" t; Y0 e
晚清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先知先觉者多持“变革”态度,而这种变革到了“新文化运动”时达到了顶峰。形成了传统就是旧的,现代是新的;新的是好的,旧的则腐朽落后的新“传统”,全盘性的反传统。这造成了中国人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断层,正如美国学者罗兹曼所说: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 q' l& n+ H: g' h4 E: z% t
学者林毓生也在其《中国意识的危机》一书中指出,“以后数十年中,文化反传统主义的各种表现,都是以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主义为出发点的。”联想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文化革命口号,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决非偶然。而余英时认为:中国近代一部思想史就是一个激进化的过程,最后一定要激化到最高峰,十几年前的文化大革命就是这个变化的一个结果。 S' R# z& |: g/ r
' t* z W5 C% p2 |& Y* g& h- V
新文化运动的“小传统”颠覆了数千年的“大传统”. Q! x5 X4 n5 L* _5 r! g
直到如今仍然存在的大面积反孔,是上个世纪新文化运动留给我们的遗产。对传统文化全盘的否定,这个偏差百年流贯形成了一个“小传统”,它全面颠覆了前此于它的数千年的“大传统”。因为它顶戴了一个“现代”的名头,它所批判的对象自然就是腐朽落后,以致今天的我假设要为那种传统说话(哪怕是针对它的正面性),也要背上“倒退复古”乃至“复辟”的污名。. }/ B+ s; _4 W
余英时等学者就认为其是“激进的知识分子挖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然后用他们自己也不甚了了的一种西方意识形态填补了这个空白”。造成的后果就是“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叶孤舟,两边都靠不上岸”。 - E) @3 k% _. u# U6 [* U* g& @
1 I. M) a! g8 V5 [4 w8 ^) q1 u五四新文化比孔子的旧文化距离现代更远。 Z" p$ n5 E# J" ]/ O% e
?% H& G. t, D. G2 O* A: Q非神即粪的二元对立,把孩子和赃水都泼了. n4 z- {6 `: _% i
新文化运动过去了,但新文化运动的思维方式还在,我们今天不依然要把传统文化当粪一般抛掉吗?然而,传统文化并非神圣,正如它并非粪土。和五四、新文化一面倒的极端褊狭相比,孔子的儒文化反而显得十分包容。就西方意义上的现代而言,五四新文化比孔子的旧文化距离现代更远。
! a- c6 O0 W- L8 f2 s ^( f纠正五四新文化的百年偏差,有一个不错的文化参照,那就是五四之前。那是一个由严复、梁启超等人唱文化主角的时代。那个时代并没有把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对立起来,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假设说上个世纪的前20年有两个“现代”:一个是新文化那种彻底斩断传统的现代,一个是包容传统并让传统活在自己之中的现代,那我们到底需要哪个现代? 7 Q5 X6 C) b& l6 p) [0 y
( F+ `: g( V% T! j激烈反传统让国人对传统不信任,仿佛传统就是吃人的代名词
" [/ j: Y/ F2 g" M( V反传统的传统让中国社会有了一种固有的预设:假设要进行意义深远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基本前提是要先使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整体地改变。假设实现这样的革命,就必须进一步彻底摒弃中国过去的传统主流,一切传统都是现代化的羁绊。+ P% @! ? q6 T4 l9 t+ I
有着这样的文化潜台词,主流舆论每当碰到《三字经》、《徒弟规》、四书五经这些传统古籍,以及背后所传递的价值,往往有着本能的反抗以至形塑了一代代人对传统的固定看法。这种看法看似深刻,但过于化约,因而显得相当片面。“片面性”正是当年新文化运动的文化症候之一:传统就是旧的,现代就是新的;不言而喻,新的就是好的,旧的则是腐朽落后的
6 Z7 m; @6 D6 {+ n9 p
/ T5 `; Y/ n0 ^2 w) k! e
. X, j7 D+ J2 Z, I D五四后政治与传统联系紧密。
# k% f/ r% y2 N. c7 z精华糟粕论是一种庸俗的辩证法
# }5 R- |. O' C" v4 C. [如何面对传统,与激烈的全盘否定说相比,还有一种被广为认可的精华糟粕论。然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际上只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说法,并不存在太大的可操作性。经典之因此成为经典,正在于其是上下五千年浑厚历史的遗产,是中华文明大浪淘沙的产物,而只有历史长河有具有大浪淘沙的可能。针对传统文化的“精华糟粕论”,其实质是一种庸俗的辩证法,是一种粗暴而撕裂性的文化阐释。- d! P, C# A, @9 D! F
传统典籍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所谓的“精华”与“糟粕”同根而生,盘根错节,环环相扣,血肉相通,打断骨头连着筋,一部《三字经》1145个字,一部《徒弟规》1080个字,从始至终,流淌着同样的文化精神,请问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
9 G) K' Q! e: N: v6 o没有哪个“圣人”能站在传统中又高于传统,挑挑拣拣
1 r. e6 t3 }: n: a" X- e" `山东省教育厅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原则人们十分熟悉,看上去也很正确。但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圣贤”可以站在传统之上,高于传统,又不受传统束缚。可以像观赏博物馆中的展品一样,挑挑拣拣。8 B; G; b8 J+ ^& H. e2 u
学者秋风认为,《三字经》《徒弟规》等传统启蒙学教材成为经典,被人们广泛传诵,已经证明了,他们就是精华。当然,这样的精华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自负地遴选、确定、告诉世人的,而是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由无数父母、孩子、老师自发地选择出来的。没有比这个漫长时间过程中的自发选择更明智的了
1 t+ H2 }9 I; _1 X
9 N' E5 d) I( r$ d$ O; Z4 g2 Y9 {将选择权交还给历史,交还给历史中的个人。9 ^0 x' G: `6 I% N+ `
挑拣精华糟粕的工作交给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个人
$ ]# ]: O8 d& U" d$ h事实上,对待传统我们好像只做过两件事:神化和矮化。先是稀里糊涂把某些事物神化起来,然后又千方百计地把他们矮化下去。现在《三字经》等传统似乎正面临着这个循环。但人为的对传统进行摘选并不具有操作性,也不符合历史潮流。
9 q- A) V/ R( k4 l0 l0 t' X对于精神产品,到底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不是像吃烂苹果一样,剜去烂的,吃好的就行了。这个任务一个人甚至一代人都是很难完成的,而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筛选出来的东西,以一个人或者一代人的经验未必能去判断对错。因此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将其交还给历史选择,交还给历史中的个人3 j& F. w5 p6 P- y
书与人的关系并不直接:读经不会成“圣”自然不会成“粪”
& a2 |. A, C7 c* {- I因为历史的局限性,《三字经》中有些不合时宜的东西。但如同那些合时宜的未必会被我们完全消化一样,那些不合时宜的也未必会被我们全盘吸收,人和社会都是有自检功能的。几年前台湾有家长投诉学校让学生背诵的《朱子治家格言》“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是歧视女性。但校方回应 “现代有现代的价值观,孩子长大后自然就理解了”。
7 Y; F6 u6 _0 D9 d其实读经不会让一个人变成圣人,自然也不会吃人。王小波曾评论“扫黄”说:不应该看有多少青少年看黄色小说走上了违法乱纪之路,而应该看有多少青少年看过黄色小说没有走上犯罪之路。书本与人的关系并不那么直接,不会决定性地制造出学生的思维。人是思考的动物,不是被思想子弹射击的弹靶。- y! F5 j1 ^2 U* l
# I6 g) Q2 h+ y+ C9 \% L你见,或者不见;你念,或者不念;你爱,或者不爱;“传统”它都在那里,不悲、不喜;不来、不去;不增、不减。并且还会不舍、不弃。把传统交给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个体,日子久了,自然大浪淘沙始见金。
( Q" T2 m9 Z9 Q1 D: b, a9 i
; t7 D1 e/ S4 z0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