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d6 Q- z! j, \
+ x' M6 B( b! k9 q8 Q3 { “瘦肉精”之后的生猪源2 m9 g8 d4 f/ o9 H7 L
盖子从济源双汇揭开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重建一个健康的上游。
# R# e$ I5 l m! I0 U7 r7 y `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勇 ●李姗姗|河南报道: f) J' Y6 E8 |7 |
“我在外地,这几天风声正紧,查得厉害,谁也不见。”3月23日,河南济源一位王姓生猪经纪人选择“走为上策”。' r6 _, \6 t: W
此刻,饱受煎熬的还有中国肉制品行业霸主双汇——大量肉制品下架,销售额锐减,加盟店倒戈,旗下上市公司股票跌停。而对于双汇而言,最为痛苦的则是其苦心经营20余年的“放心肉”品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2 y$ b! { a$ ~7 ? 而这一切,和短短几天时间飙升为与“三聚氰胺”齐名的“瘦肉精”有关。
# b, p& y+ T0 i$ S) m: k “一天损失一个亿”9 @! v, D/ L- y2 w; V7 ?
3月23日,河南济源,乍暖还寒。
?' y1 V. k% |/ }, f* `2 w 双汇集团布局豫北地区的一颗重要棋子——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下称“济源双汇”)此刻亦感受着阵阵寒意。7 G7 W6 @( U( Q. C! O
3月15日,媒体爆出,河南济源双汇收购喂有“瘦肉精”的“健美猪”加工肉制品。
% s6 Z0 Y; Z% ] Q \& N2 p( Q7 T3 I 随后,双汇集团两次发表声明,坦陈所言不虚,采取召回产品、停产自查、处理相关人员等措施“自救”。
$ V- X6 E2 {. f% s" T 一石激起千层浪。" o+ [; U, ]" h% g
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刺激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并引发了强烈的市场反应。“没人买了,我干脆也不卖了,啥牌子的都不卖了,都退回去了。”河南济源一家小型超市的老板老杨告诉记者。
* ?( c$ ~- s: ` z8 L( S/ _, { “风暴”中心的济源双汇厂区更失去了昔日的喧嚣,被宣布将无限期停产,广场上堆满了召回的产品,工人们无精打采地卸下运回的产品。& c* H2 b8 W2 V; J6 T& z6 x
“企业的市场、品牌信誉和经济效益都遭受了较大的损失,10天时间影响销售10多亿元。双汇发展(000895.SZ)股票跌停,市值蒸发103亿元。”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坦言,这是其有生以来经历的最大危机。
5 y) Y1 N. f) A% D% ~* z$ f 事实上,面临危机的不仅仅是双汇。
( t; g, _: t% c/ s' i# D 随着“瘦肉精”事件的发酵升级,整个肉制品行业都面临着公众的严厉拷问。“双汇都有,别的企业呢?还敢信谁?”与“三鹿”相似的一幕在“双汇”重演。8 f4 l4 j* d( N! ]" t& h
“‘三聚氰胺’事件和‘瘦肉精’事件有类似的地方,譬如,企业把关不严,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形同虚设,最终酿成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一位食品业专家对记者说。
. S9 z7 N' }0 P- D. C 正在感受切肤之痛的双汇为避免重蹈“三鹿”覆辙,3月23日,万隆坦言,未来,双汇将兑现安全承诺,对产品质量负责到底,落实好“瘦肉精”在线逐头检测,实现100%全检。
; H5 s% C: m4 l! ^2 ^ W3 Q; ?6 x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对河南省内生猪养殖业展开了“瘦肉精”普查。9 j& `0 \) g8 ~
据河南省政府通报,该省共抽检存栏生猪31万头,确认“瘦肉精”阳性生猪134头,抓获非法加工生产“瘦肉精”犯罪嫌疑人2名,并捣毁犯罪窝点,对72人采取强制措施,监察部门对53名公职人员进行调查取证,移送司法机关12人。/ N3 M9 W, h5 ?) T3 m U$ ?
“瘦肉精”重出江湖,谁之过?$ F0 `- U9 L# G E+ [
加工企业“吃不饱”+ O! L3 P) z/ q
“这早不是秘密了,只是盖子从济源双汇揭开了。”河南洛阳一家小型养猪场的老赵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F T# G* R) u+ ~$ v' h$ y e/ x/ }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消费者喜欢瘦肉,价位也高,而“瘦肉精”能加快生猪生长,快速提高生猪的瘦肉率,于是,屠宰加工企业、生猪经纪人、养殖户形成了共同的利益链条。( _3 v) R- f2 c$ ]
万隆亦坦陈,“瘦肉精”是上游产业链中养殖环节出现问题,济源双汇的猪源在流通环节把关不严流入企业。
3 ^1 P" S4 @+ t' N. r$ B' m' w( o 事实上,“瘦肉精”流向市场与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息息相关。
2 P' o ]. I' E, d5 \9 \ “抽检形同虚设,实际上很多喂过药的猪是可以看出来的,大部分检查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双汇这些年扩张迅猛,导致上游生猪产业链和企业屠宰规模不配套,再加之监管方面的漏洞,才出现这么大的问题。
K$ I: h6 Q8 l+ W: m 双汇集团公开资料显示,该集团每年消化2000万头生猪,而其自有养猪场中规模最大的双汇万东牧业公司年生产能力约12万头,仅占其年屠宰能力的0.4%。双汇集团全部自建养猪场一年出栏生猪约为30万头,这意味着双汇每年所需的绝大多数生猪,都来自于各种规模的养殖场,乃至农户的散养猪。
$ E; P: p8 `# n( G; e0 X$ K 事实上,目前,肉类加工企业自养生猪比例相对较低,自给率高的也仅占六成左右,导致大多数企业“吃不饱”,找猪、抢猪,竞争激烈。
, r0 v) H% r# E4 O; G( r+ \ u “生猪是源头,处于整个产业链上游的生产环节,大部分是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养猪户根据各自经验养殖,这就难以形成标准化,从源头就埋下了食品安全隐患。源头有问题,往下游走很难不出现问题。”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盈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道。
( O5 f Q! e" |, e+ C$ o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完整的全产业链条的肉制品企业。”河南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002477.SZ)董事长侯建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防止“瘦肉精”出现,提高源头的可控性,应该提高生猪规模化饲养的比例,规模化养殖厂使用的饲料、药物都有源头可循。
! r5 H O; s( ?/ E D9 ~5 u! }' U 事实上,双汇也意识到控制生猪源头对企业食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2 ^, J5 o' ^( g) u4 L
万隆强调,“下一步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养殖业的发展,往上游发展。我们现在已经有养猪场,种猪、商品猪,下一步要屠宰场走,把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提高对产业链上下游安全的控制力。”
' o" R- q: c3 J/ d" c8 P 不过,“杀猪”容易,“养猪”并不轻松。6 J, c @2 K5 V/ g/ l. A) L
养猪容易,养好难9 K |/ i, b4 z D. ~) M% m
“其实,大部分肉制品企业不愿意投资到上游生猪养殖上。”中国肉类协会的一位专家坦言。
2 t `. V; @/ v# @5 t “投资大型的生猪养殖企业,受到资金、土地、技术等瓶颈的制约。”侯建芳表示,养猪不算难,都会养,但是养好很难。建设大型的养殖场,前期建设投资很大,收益也比较缓慢,没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支撑,很难做好。
0 G4 `: S, l& n' l$ t3 n 2009年,双汇在河南叶县投资建设的叶县双汇牧业,年出栏20万头商品猪,投资约2亿元,相当于1万头猪需要投入1000万元。( d& F; }7 l2 {3 c7 M# s% ^$ W- A/ @- ?
除了资金,投资大型的生猪养殖企业存在的巨大风险亦使众多肉制品企业不愿涉水。
% O" U. Y) b' d, j, Z2 h “其实,养猪的技术条件要求是很高的,不是人人都能养好的。”有着20多年养猪经验的侯建芳坦言,养得差的,可能赔得血本无归。+ x t X* Q) q. y( S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肉制品企业加强对上游生猪养殖业的控制,可以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由公司统一提供猪苗、饲料、兽药,控制养殖的关键环节。! F& ]3 P$ o1 q V S
但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尴尬是,公司与农户松散的合作模式存在“风险”。
7 X7 `% ?& x4 `. u* m “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必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才能不断复制,规模化扩张。只有公司赚钱,农户不赚钱,或者农户赚钱,公司赔钱,都是不长久的。”侯建芳表示。) l; |* D# E$ W( i/ L+ d
而对于此次“瘦肉精”事件,有业内人士认为,对整个行业来说或许是个好事。, P" f/ g" h- M# Y- e2 O
“仅靠出了事一窝蜂检查,一阵风似的监管行动,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次‘瘦肉精’事件的爆发可能加速产业整合,加速对落后屠宰产能的淘汰,加速上游养殖和下游屠宰走向集中。”张保盈说。+ J2 C1 c$ n$ }8 ~% F
此前,商务部已表示,未来两三年中将现有的2.2万家生猪企业淘汰一半以上,以降低散养及小规模猪场比例,从源头严控食品安全。
: P& X3 h" y" V5 A: M# v, t(编辑:SN017)) ]) c* ^1 ?2 k
2 j8 v' f, l+ y$ t' ?& G+ t0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