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L |/ I. E4 K1 z8 v
5 z" G6 H0 r# }4 K" K 本报记者赵丽2 p* `, L8 K B) J9 d9 A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内建“皇家会馆”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法制日报》记者前往承德调查得知,目前,所谓的“皇家会馆”仍在招募会员,并将于今年六七月份正式营业。25日,《法制日报》刊发《承德避暑山庄“会馆”事件再调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稿件刊发后,承德市相关部门即与本报联系,就此事作出回应,现将承德市文物局所发说明全文刊发如下:5 h* W; X8 a7 C/ z* w% Y3 [1 O
近日,承德避暑山庄蒙古包度假村合作企业片面宣传项目功能被部分媒体加以传播,现就相关情况说明如下:* C: w: l g1 _/ a
5月4日和5月11日,《承德晚报》头版先后刊发承德建设投资公司擅自以“皇家会馆”名称招聘宣传广告(各半版),5月19日,燕赵都市报记者组稿刊登题为《避暑山庄建起豪华会所》的报道,引起国内部分媒体传播,引起不良反响。
% C; U" W9 X7 t* s1 R; O 媒体所反映的避暑山庄蒙古包整修项目位于避暑山庄内“万树园”中心区域,历史上曾是清帝接见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和外国使节的重要政治活动和礼仪接待场所,同时又是山庄内唯一一处蒙古特色景观。上世纪三十年代日伪占领时期,在万树园修建了砖石二层平楼。五十年代,驻军某部在此建设了266礼堂。1984年,经文化部审批,承德市文物局拆除了万树园原驻军礼堂,恢复了蒙古包,成立蒙古包度假村宾馆进行经营管理。该宾馆运营多年来未加整修,相关建筑设施损毁严重。与蒙古包一体使用的二层砖石平楼(为近现代不可移动文物)及附属用房也出现大面积漏雨、墙体损坏等,对文物本体的保护构成危害,不仅严重影响接待使用,而且对避暑山庄及万树园区域整体环境风貌造成影响。) D; x3 a$ ]/ u! f t/ |, i. M
为此,2010年初,着眼于全面改善避暑山庄内的遗产保护环境,解决蒙古包存在的严重影响景观环境和游客安全的问题,经深入研究,广泛征求相关方面专家意见,市文物部门向省文物局提出申请,决定对蒙古包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整修。2010年5月,省文物局批复(冀文物发[2010]106号):“避暑山庄内蒙古包,为避暑山庄内重要的接待场所。我局同意你局意见,对蒙古包进行现状整修。装修后的建筑风格和色彩应保持与周边环境协调,整修工程方案由你局核准后实施。工程所需经费自筹解决”。据此,市文物局启动了蒙古包整修工程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建筑风格和色彩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二是蒙古包体量、规格与历史原貌一致;三是整修后依托蒙古包的历史功能仍作为对公众开放接待场所使用。
2 f# e8 P- V' q6 A- m 为解决蒙古包现状整修资金困难,按照“所需经费自筹解决”的办法,由原蒙古包度假村与承德市城建投资公司(市属)共同出资(投资比例为21:79)。整修工程完成后,由承德市文物局所属事业单位——承德市文物干部培训中心(蒙古包度假村)与城建投资公司联合经营。
# d3 N- D6 B: |9 G$ _ 媒体报道“蒙古包整修后将作为私人会馆”一事,实为合作方——承德市城建投资公司为招聘工作人员和开展形象宣传产生的误导所致。城建投资公司在未与蒙古包度假村商议,更未经承德市文物局同意的情况下,单独在相关媒体发布了“皇家会馆”的广告,并不是所谓的“私人会馆”。承德市文物局发现合作方单方发布相关广告宣传内容与要求不符后,立即与承德市城建投资公司交涉,要求其立即停止广告误导宣传,明确指出不允许将蒙古包作为会馆进行宣传和经营,必须坚持对蒙古包进行整修的初衷,即整修恢复后的蒙古包必须作为面向公众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接待场所。
0 ]7 y6 `& m5 ~) u 2011年5月25日
0 R3 C# W9 e" A9 G9 ~8 e* o2 m.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 r0 q9 w6 b9 A) i! F
" Z' t, f! a- a, \3 {/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