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广告投放 虚位以待【阿里云】2核2G云新老同享 99元/年,续费同价做网站就用糖果主机-sugarhosts.comJtti.com-新加坡服务器,美国服务器,香港服务器
查看: 122|回复: 0

中国实现到有法可依转变 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 年 3 月 10 日 17: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9 d# |2 @/ o: r7 D& l- ]
' F& Y! e4 x3 B# y; T8 D  依法治国的坚固基石3 t7 S% g6 t! Z6 l+ ?
  ——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际, V) s( ]3 ^4 R8 t! W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记者周婷玉、杨维汉、崔清新、陈菲)2011年伊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 i5 x# p$ _2 Z) n6 j3 o  这是庄严的宣告。中国已在根本上实现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各项事业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 s, _* C1 s7 x8 X, W& Q
  这是郑重的宣示。中国坚定不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 h* l" }& _7 E* y; w% T# M  数十年不懈求索,实现历史性跨越。从“无”到“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不懈奋斗,如期实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宏伟目标  i$ N! x4 z' p% t$ H* V  A
  这是一个破除坚冰的年代——- J. ]+ l% j8 ?1 k) u6 [4 i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人民掌握了政权,废除旧法统、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成为一件必然而迫切的事情。& D4 R, L9 b; W, O; o
  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工会法、选举法……一系列废除封建制度、解放人民、维护广大人民权益的法律纷纷出台,到“文革”前,国家制定的法律、法令和法规有1500多件。
! B1 l) ?0 O* Z& C  1954年宪法的出台,更是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用根本大法予以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g# L; T0 H" _) v  m% _$ \! `  然而,后来一段时期法制建设经受挫折。特别是“文革”十年浩劫,法律尊严被践踏,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社会一度陷入“无法无天”的局面。1 J0 y9 n; }  X4 ^
  这是一个觉醒重生的年代——3 }% d+ z; B  j; R& u% h9 v& L5 l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拨正了法制建设航向。
9 G& u/ o- p$ g' X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字方针”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对法制建设的伟大觉醒。5 k* w+ k7 s( {0 j
  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试行)、行政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一个个“第一部”,让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新的希望。
( v3 e3 q! y; b; j2 C+ u( u' f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土地管理法……一个个“第一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保驾护航。, Q( R" E5 L5 y
  1982年宪法,继承发扬54宪法的基本原则,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置于国家机构之前,重申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专家评论说,这是根本大法重新回归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 J! @1 l8 w, ~8 e3 ?/ a
  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9 X1 O: V, L" Z$ a  “加强立法工作,特别是抓紧制订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法律和法规,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也确立了法制建设的新方向。
: ~' c0 q! P4 L3 y  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大批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密集出台;5 H( m, i' T" L  k
  预算法、审计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一系列完善宏观调控、健全社会保障的法律应运而生,推动和保障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巨轮顺利前进。
  c" f* Y5 S& e- p  “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更提出法制建设的宏伟目标,掀开了我国立法事业新的一页。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法律的权威上升到新的高度。
. o5 z1 k- }* ?. m% z  这是一个科学发展的年代——. m: {/ [+ L, j0 e; {$ \
  2003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新征程。5 X+ s3 E9 u- ~1 [4 E
  物权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就业促进法、食品安全法、社会保险法……一批社会法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表示,立法重点由经济向社会的转变,反映了中国进入小康社会以后强烈的社会需求。0 V1 p1 j: F. ^; o0 p: q
  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大规模法律清理,为确保法律体系的形成进一步铺平道路。, u$ E2 h, [5 }& c1 F0 u# m, y
  百转千回,梦想成真。到2010年底,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法律为主干,多层次、多部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3 x; R2 m) ^3 E5 i# P( ]4 j  这是新中国法制建设史上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说,回顾60年的立法实践,每一个推动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举措,都坚持并体现了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5 L2 l: x2 `, k7 k2 Y5 j, O
  几代人前赴后继,共逐法治中国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凝结了我国立法机关和立法者的辛勤汗水和无悔奉献
$ b+ x/ K" D" l  l  这是一个个骄人的数字——; S; A- p4 f8 ?, e
  到目前,包括现行宪法在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9件,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
, Q8 o) B! n( f3 O. v  R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我国立法机关和立法者历经60余年的艰辛探索和努力。! B9 C) B2 P! V8 _! _- b' L5 J) x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立法者就全力投入宪法等一批法律的制定,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提供法制保障。
7 B  O2 Y, N3 Z8 \  1979年,我国立法者3个月通过7部法律,为恢复国家基本政治生活秩序打下基础。
0 k8 g; z( F: x" M" r1 h  v  “那时无论吃饭、走路,还是睡觉,脑子里都是法律条文,每天很晚骑车回家,还要带上一大包材料在家接着干……”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原主任顾昂然这样回忆那最为难忘的3个月。每当参与一项立法,顾昂然都要做一大堆“家庭作业”。
+ V# q  O9 w7 e$ V' g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立法工作一直在“快车道”上前进:20世纪80年代我国共制定法律及有关法律的决定148件,90年代220件,新世纪前10年191件……
7 m: a% e: z+ v, i* x% J4 ^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立法机关和立法工作机制日渐成熟的历程。2 u& e2 q; u0 d: g0 m8 q; o" n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法制委员会,组成了一个80人的“精英团队”;1983年6月全国人大根据宪法规定设立包括法律委员会在内的6个专门委员会,当年9月把法制委员会改为法制工作委员会,加强立法工作。+ p0 k" o/ {/ T* h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陈斯喜说,在立法方面,各专门委员会就相关立法进行前期立法调研,推动法律案的起草,对法律草案提出审议意见,最后交由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法律委“统”,其他专门委员则是“专”。/ m; J" R0 y' X$ q: ]( |
  将法律草案发各地、各部门和法律专家征求意见,汇总整理;研究外国有关法律;调查研究,听取不同意见;向常委会提请审议法律案的同时提供相应的参阅资料……几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立法工作机制。
9 T0 ^. C# K) ?& _9 a: _  l  信春鹰说:“法律案征求来的每一份意见,都要仔细分析、归类,工作量很大,但我们乐于接受,因为这样制定的法律才有力量。”
$ s# h) Y$ Q+ ^, U" I; A+ y; x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曹大正深有感触:“每次提交的建议,都会有立法机关的答复,采纳不采纳都会说明理由,每年数千份建议,办理这些议案付出的辛苦不言而喻。”
, B5 N9 L: \# y9 I# x  每一部法律的出台,都是立法机关与立法者心血的凝结。
* S( Y- r, [& D- V1 t) ]. [( z  这是一次次“十年磨一剑”的艰辛——* ]" a$ o6 A( V: i0 G' u7 e4 `+ L
  从企业破产法(试行)到企业破产法的出台,期间经历20年的困顿曲折,最终破“茧”而出。
) e9 D: \3 g' ~; v( L, d  从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三足鼎立”,到最后合同法的“三法合一”,一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交易大法经过18年终于亮相。: J1 }$ p" z5 F! a/ ^) m1 x2 X
  从1986年开始酝酿,监督法历经20年坎坷才最终出台。对此,全国人大法律委副主任委员乔晓阳曾说:“监督权的行使涉及到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制定监督法需要处理好这些关系,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因此,制定监督法是反复研究,慎之又慎,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4 D4 ]; P3 q3 D+ @# O" ^# u
  2007年,历经14年8次审议的物权法获得通过。国家、集体、个人;土地、住房、车位……一个个重大问题在激烈争论中凝聚共识。
2 Q# O$ _* h! g- T: {( y' M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胜明告诉记者,就在物权法通过前半个月,法工委还收到广州1万多人的联名信,就小区业主的建筑物所有权问题提出建议。
# l+ H7 j5 |5 `  k. j; \) a8 r/ g  “一万多个签名,后面都按着手印,厚厚的一本。对于这些意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能采纳的尽量采纳,不能采纳的也尽量说明。”王胜明说。( X5 Q2 Z3 b) N" O2 |1 x* |  f; O2 b
  正是一条条建议,一次次审议,才有一部部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实际的法律。 + S. p8 p( ?, U# }5 N  T
  集思广益汇聚民智,奏响科学民主强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 w* o0 n4 w  Y; P
  这是一次次生动的民主实践——
# k6 B4 a- `: M6 U$ R. B" A  2010年10月,车船税法草案全文公布,共收到97295条意见,40封群众来信。根据公众的立法意见,车船税法草案进行“大修”,对不同排量乘用车的税额进行调整。8 B' T% r* h, Z5 z0 _7 F; v
  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车船税法,87%左右的车主名义税负不增加。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民意。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坚持“开门立法”“问法于民”。- \: s8 [: W, U5 ~" H7 r" t+ L- r
  早在1954年制定宪法时,全国就有1.5亿多人参加了这部国家根本大法草案的讨论,提出了110多万条修改和补充的建议。
& ^; k% p3 u. |8 M5 O  每一部法律的出台都肩负着反映民意的重任。信春鹰指出:“只有反映大多数人意志的法律才有执行力。”保障人民通过多种方式有序参与立法,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之义。$ v6 M# V% b% ?. P$ q* P& g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共有10部法律草案向全民征求意见。进入新世纪后,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变得更为常见:9 T; ?9 \+ B8 \: J& A
  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草案公布,收到群众来信3000多封;2006年,劳动合同法草案全文公布,收到各方面意见19万余条,创下了全国人大立法史上的新纪录;- \# s% G' \: _. `5 L' s
  2008年,社会保险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共收集到各类意见7.1万多条;- o1 r* \$ z, C( P! D
  2009年,对食品安全法草案,人们通过网络、报刊、来信等不同方式提出1.1万余条意见……6 A* k0 p$ _! Q& Y/ P
  人民大会堂里的每一项表决,都凝聚着亿万群众的意愿与智慧。体现着立法者对民意的珍视、对民主的尊重,更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见证。7 A  T7 T. v3 n9 ?  p* V
  这是一个个迈向科学立法的足迹——0 x! x0 O2 n) F5 y( K+ T
  1983年,海上交通安全法草案由于一条规定引起从未有过的激烈争论,导致草案未能在当次常委会会议上交付表决。这次争论,成为法律草案“一审制”迈向“二审制”的契机。10多年后的立法法更是确立了“三审制”。
$ A; w7 s$ l! E/ e/ U  此后,物权法历经5年8审,劳动合同法历经5年5审,社会保险法历经3年4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景文说,中国立法在快速增数后,开始逐渐转向注重质量的“精耕”立法时代。
; x5 x- }- _! V7 T1 Y  2000年全国人大通过立法法,对立法权限、立法程序等各环节作出规定。朱景文说:“这是新世纪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重要标志。把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制度化、法制化,是实现立法由数量向质量转型的钥匙。”
! i8 z$ B+ ]% [: }- V  2005年,来自重庆的农民工吴志才,首次与国家最高立法工作机关负责人“面对面”。他给大家汇报每月“收支账本”后,建议将个税起征点定为2000元。这次“见面”实现了立法听证会制度的“零的突破”。' E$ c3 W* I1 t, t; N4 w  s' y
  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庄严承诺:“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予以公开,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这一承诺,成就了法律草案公开由“常见”走向“常态”的跨步。& c$ v. d, ]/ c
  信春鹰表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开门立法”,这不仅是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这扇门不会关,只会越开越大。”* V8 m% n/ {/ I! Z1 Q" H
  这是一项项不懈探索的结晶——
  v6 i+ c/ |0 C; m1 \$ X  `  1979年修改地方组织法、1982年修宪均明确规定授权地方立法;90年代,又授权深圳等几个经济特区可制定经济特区法规……一个以中央立法为主、地方立法为辅的分级立法制由此确立。3 q7 }7 G% M' J. p& A) N7 ?1 K* M
  “地方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天贵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发展不平衡。授权地方立法可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保证法律的贯彻实施,还能体现地方特色。”为尊重和保障回族的饮食习惯,宁夏就制定了清真食品管理条例。2 }3 ]  R3 g8 C8 Q% D  a/ Z
  1988年6月,全国人大法律委提出了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工作设想。20多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形成了“年度有计划、五年有规划、长远有纲要”的科学有计划立法的格局。“实行计划立法,可以使立法工作突出重点,使立法活动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有关负责人说。# B4 B8 ?3 O, l; o  F; Z
  与改革开放同行,折射时代变幻风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深深扎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又促进和保障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顺利前进2 o1 ~8 g3 W5 ]$ k# o( f7 r/ `
  这是对时代变革的回应和引导——
% C  D, p( N7 ~% r  “农民工在外务工不担心了,法律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要实行全国统筹。”以农民工身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康厚明说。
3 q4 x: U2 h- F2 ~1 N* C, g# |  康厚明已连续两年提交《关于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议,2010年10月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对此有了回应。
* T3 ~% u/ q& G0 F+ S0 S  2亿多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加大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也成为近年来我国立法修法关注的内容。
' r: ~, ?; c7 b: `& t  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一系列法律的出台,为农民工权益提供了法制保障,彰显了经济提速后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也折射出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 S9 B8 o5 h: [" p- x1 ]- J/ h+ b7 t  与改革开放同行,与国家发展同步。我国的立法始终与时俱进,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出回应,又引导社会向前发展。8 @/ e/ K/ a" |1 d$ P! U
  30多年前,在还没有中外合资企业时,中国的立法者大胆先行,制定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曾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宋汝棼说,整部法律只有15条,但它宣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
  l& v& A1 l7 T3 ~  随着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相继制定以及国务院相关条例的出台……在法制的保障下,外资企业在中国蓬勃发展。从改革开放到2010年9月,我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10600亿美元。. b- \9 y9 G, ~* V9 V6 a) Q3 s
  30多年来,“傻子瓜子”大红的包装袋上,一直印着一段邓小平语录:“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这段话不仅保护了年广久,也推动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起步。
. }$ J9 `5 c) F5 [, a9 L  如今,非公经济的发展已经有更强大的法制保障:1988年,修宪增加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9年修宪规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修宪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7 J  q' T+ g, H8 V  这是对社会发展的规范和支撑——0 H$ k' [; }+ d0 ?7 P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出现一股“下海”经商的热潮,既带来市场的活跃和经济的繁荣,也因其盲目性催生了大批非现代意义的“准公司”,甚至还出现了皮包公司、翻牌公司等“畸形儿”。
, x' u, ?  o! V% [" s& o- P9 x3 ~  实践亟待法律的跟进。1993年,我国第一部关于市场经济主体的法律——公司法应运而生。
9 q6 G' d4 X% b' c- m  O) N  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一批市场经济大法的出台,推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在促进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也为市场经济提供规范。
/ |  o: a8 z" f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要守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也是市场经济的要义。  k1 D# j! n* W
  1989年4月,行政诉讼法出台,改变了几千年只准“官管民”、不准“民告官”的历史传统。
" X) h% K. `' D4 G4 }5 e5 [" n  权力必须服从法律,依法行政日益深入人心。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数字,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全国法院共受理行政案件264万多件。
! \* S* [. S, w2 _% B# `  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这些法律相继出台,奠定了依法行政更加坚实的法制基石,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5 I! n- P4 N+ I8 {# r& A
  与时俱进谱新篇,继往开来续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新的里程碑,更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起点6 X' z. Y) ]$ [+ X; |1 B5 f1 s
  这是继往开来的新征程——1 t5 N$ {% ~; h5 f& V3 l/ N' f  a' f
  社会保险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人民调解法、国防动员法……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10余部法律,搭建起中国法律体系大厦的又一批“支架”。0 C+ x" g& ~, E) _0 y: z8 H4 C2 r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不是立法任务的完成,更不是立法活动的终结。8 l: o. P5 l2 r# P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南振中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1 v7 w+ F  Y2 P& ~
  “立法的任务不会因为这个体系的形成而有任何的减轻,可能会更复杂更困难,因为实践无止境,改革会更深入。”信春鹰说,我们不仅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制定新的法律,还要顺应时代清理修改已有的法律,以确保法律体系的科学统一。
; ^6 y# f; A! c( C  这是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 B7 R% L/ e: b7 Z1 I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也就显得更加突出、更加紧迫。* D" k9 B$ K% k; c& e0 p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僵死的教条。加大法律实施力度,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这是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更是他们对自己的提醒。
1 B' O4 ~2 W- L& o! }  “无法可依是没办法,有法不依很可怕,违法不究影响就更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任茂东说,今后应该加强执法检查的力度,督促法律的贯彻落实。
) T6 Z9 M( ~. P- o" _6 N( K&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许智宏说,法律体系形成当然极为重要,但建好了不是放在那里,而是要实施,还要监督实施。: `8 `0 y8 `2 f4 g% k; ~" F, J& L1 m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久说,法律体系实际不仅是法律文本的体系,还应该有法律执行的体系,有法律的文化支撑体系,这就需要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i" H. Z" R/ Y4 n# ?$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则提出,法律体系形成以后,我们应该着力建设法治体系。法律体系是静态的,是以文本形式表现的,法治体系则是动态的,它是以社会行为方式和生活状态体现的。
2 B* Z3 c6 a5 z4 j  b+ e8 y  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更高目标再出发。2 ]( F& F. W4 i2 D7 W: n' n& A" s
(编辑:SN020)
1 b# b9 i/ w- b
& A' j: }9 b8 g+ |. P- C/ [: d
Jgwy.Com - Free Web Hosting Guide & Directory In China since 2001! Jgwy.Net-Jglt.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光论坛

GMT+8, 2025 年 5 月 21 日 01:09 , Processed in 0.0575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