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广告投放 虚位以待【阿里云】2核2G云新老同享 99元/年,续费同价做网站就用糖果主机-sugarhosts.comJtti.com-新加坡服务器,美国服务器,香港服务器
查看: 96|回复: 0

中国地震局长:提前10秒预测地震绝无可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 年 3 月 13 日 14: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l; ?& M1 d9 M* c7 ?! p9 g5 Y; j3 A7 ~3 c3 R
  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之后,网上一则消息开始疯传,称此次地震,日本提前10秒就预测出来了。果真如此吗?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明确表态:不可能,也绝无此事。
2 ^2 W& T) r- h# G: _" r2 W' r  不过,在当前地震频发的状态下,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地震预测问题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接受快报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不能放弃对地震预测的努力。□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鹿伟" k, G) j' [- |; H' S! X
  中国地震局局长:提前10秒预测地震没可能7 Y2 x: b4 R& x, L' `& @: }5 `& b
  “这是一个非常不专业的问题,所谓提前10秒预测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也绝无此事。”对于网上传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态度非常明确。他告诉记者,“云南地震局专家已对此做过解读了。”- H. w5 a! O; y& a1 }0 q
  陈建民说,地震预报是在预测的基础上向社会发布的,通过观测资料,研究地震活动性的规律,预测可能什么时期发生。“日本做的是‘预警’,就是这里(已经)发生地震,震动源向外传播,地震波带来的能量,在地表产生震动,破坏建筑物。”陈建民解释,地震波传播需要时间,比如这里地震,发生之后可以告诉你,多少秒之后能传到你那里,信息提前告知给你。. w% @2 e9 R  {
  “电波传播速度30万公里,地震波在地壳里速度为每秒5公里,如果有地震,用几秒钟就可以判断出来,可以用30万公里的电波传达。这就叫异地预警。”陈建民解释,日本做的就是这些工作。如地震还没有发生能提前预测出来,他岂不是“神仙”?* \1 Z+ a7 _* E& Z  O
  中国地震预警项目已报到发改委* h" J0 {1 v2 S
  那么,中国的地震预警机制做得怎么样?陈建民说,地震预警机制包括预警的模型、预报的台网等,很系统,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不过,这个项目,已经报到国家发改委,他们已经接纳,进入评估过程,“十二五”期间要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2 i0 t( f  C4 @3 G3 g7 ]# K
  陈建民还表示,因为预警系统很复杂,还要依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对电视台怎么发布,对医院、公共场所的指令怎么顺畅到达,还有高速铁路怎么减速、怎么停车,天然气管网、核电站什么时候关闭、什么程度不关闭,“信息要快,要准,要紧急处置,各行各业,都要作出快速反应,各方面信息系统要完备、畅通。”目前,日本这个程度比较高。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个都有效,也有信息有误、预报失真等误触发的问题。/ E4 d$ r6 ~. k  i: A3 @. f
  院士建议 陈运泰:不应放弃地震预测5 j# _! r% }$ J' ]
  尽管地震预测难度很大,但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认为,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测确实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承认,地震长期预测还是有可行的办法,中期预测也有成功的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测。他建议,“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应该强化地震预测工作。
) S7 B3 \/ Q. C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 “地震不能预测”的说法大多指的是短临预测。况且,地震是不是永远不能预测,在科学上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争论虽激烈,但是并不是一个靠“少数服从多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地震预测难度大,就放弃努力。我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遵照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指示,“ 争取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水平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新的突破,保持我国在该领域国际领先地位。”
3 _/ ?  R4 ]7 h6 K$ y, }" B  记者手记 地震局局长缺席政协小组会 委员和记者都说“应该的”; N# h" l# y8 G# A5 f1 i
  云南盈江地震、日本强震发生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格外忙碌,更是中外媒体追踪采访的对象。不过,从昨天开始,想要采访他没那么容易了。
7 m+ W. Y+ d  {  昨天一大早,快报记者再次来到政协科协界别驻地北京会议中心,想就日本地震的进一步影响再次采访陈建民。这可能是两会驻地中最偏远的一个,来的路上记者已经做好了“扑空”的准备,不过还是情愿再跑一趟。
, n( }& G2 P) Q$ u" n2 x7 F3 G  果然,到达驻地后,科协界别的委员们已开始小组讨论,遗憾的是没有看到陈建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委员请假了,今天来不了。”其他的委员也跟着点头,“他今天没来是对的,这是非常时期,他太忙了,请假也是应该的。”
7 g" ~1 k/ k) y! r" n" u  接着,又有多位记者相继过来打探,“陈建民局长在吗?”“陈局长来没来?”……当大家听说陈建民请假后,虽然失望,但是纷纷表示理解,这个时候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请假也是应该的。”
: s  L) O' Y1 d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鹿伟$ H$ e* I7 x, B0 @
  观点 秦大河委员(原中国气象局局长):气候异常与地震无关
. g2 j& r/ p5 A% z  地震发生前,气象会出现异常?“没有,没有,那是传言。”作为多年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委员连声称,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还没有关于地震发生前气象会出现异常的科学论证或例子。“从理论上讲,地壳发生运动和气候变化没有直接的联系。天气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大气运动带来的。”秦大河对快报记者称,目前还没听说过有科学家讨论或研究过,大旱或大涝与地震频发是否有关。: m/ `( w; ]0 h9 D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鹿伟 沈晓伟
; @" N  `3 `0 H- d5 N- [  刘赐贵代表(国家海洋局局长):我国东部沿海要有海啸应急预案5 O& L; k% R" L! A# r; V( v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在当前东部率先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密度急剧增大。国家和沿海地方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切实提高沿海地区的灾害防御能力。沿海地区要抓紧开展当地的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将海啸应急预案上升为政府预案,定期开展海啸应急演习。另外,加大海啸灾害观测预警能力建设力度,做好海啸预警服务。同时,大力普及海啸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海啸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新华社
0 d9 `$ u$ h% i  陆启洲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我国核电技术不惧地震
; w* e" r/ E+ G1 l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说,此次日本受影响的核电站采用的是二代核电技术,最大问题就在于遇紧急情况停堆后,须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我国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其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就是在反应堆上方顶着多个千吨级水箱,一旦遭遇紧急情况,不需要交流电源和应急发电机,仅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等自然现象就可驱动核电厂安全系统,巧妙冷却反应堆堆芯,带走堆芯余热,并对安全壳外部实施喷淋,从而恢复核电站安全状态。新华社
& Z* N  J( L9 f- F  两会·答记者问 环保部:沿海11省区密切监控日本核泄漏影响! m$ ]! ~/ M: a; Y$ X5 b
  昨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加强环境保护”记者会上,日本地震成为记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日本因地震发生的核泄漏事件不会改变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安排。
" d; P0 [! g1 D9 [: y% x  日本核泄漏是否会影响到中国?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说,日本发生地震后,两台核电机组受到影响。中国核安全局当即与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进行了联系,详细了解日本方面的情况。中国已经启动了沿海城市的核安全监测装置,正在监测日本的核电泄漏对中国是否造成影响。“到目前为止,监测的结果一切正常,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
3 T, h* l6 r0 o/ g( `8 C* G5 a: v1 [. s  随后,记者了解到,环保部已经下令沿海11省区密切监视由于核泄漏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要求沿海居民密切关注。+ {* ?$ q1 {% y0 Q$ ?" y  A
  张力军同时表示,中国现在运行的核电装置是13台,所有监测结果都表明这运行的13台核电机组排放指标远低于国际国内的排放标准,运行状况安全良好。
' @7 [# e! x/ B3 O8 j  政协委员呼吁尽快出台《原子能法》: s4 ^6 M4 i4 W1 F& t3 ^* m
  本次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炳德建议,尽快出台《原子能法》。陈炳德对日本地震中福岛核电站可能发生的泄漏事故进行了分析。他说,按照正常设计,在地震发生后,如果核电站丧失了外电网,应急电源将会自动启动冷却和关闭核反应堆。而在这次日本地震中,福岛核电站的一个应急电源未能启动,反应堆未被及时冷却,出现热量集聚,导致外溢泄漏。因此,福岛的核泄漏事件需要继续观测评估。
' \  t# W( f9 h8 d1 @  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规划,到2015年,中国核电装机将占电力装机总量的5%以上。陈炳德提出,最为关键的是我国管理核领域活动的基本法《原子能法》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他建议国家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工作,并告知公众,明确出台时间表。
) B0 l, Q  e0 G' I. z9 y& z  快报特派记者 孙兰兰 沈晓伟( v- A  u- x& p8 n! K( f6 ^, p- i
  权威访谈
; U& d" B5 q2 F  快报专访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日本核电站泄漏对中国沿海影响不会太大
5 l% e- J' l$ z( _5 h/ M  昨天,日本泄漏核电站周围的应急范围从10公里拓展到了20公里,是不是意味事态进一步严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华祝说,可以这么认为,日本做了进一步恶化的准备。
3 a# A3 M/ F" X& M! v( E$ N% t3 `1 p. n  另外,10公里的应急是就地隐蔽,20公里的应急是疏散撤离,这两者有何不同?张华祝说,一旦核电站泄漏事故产生影响,周围应急“就地隐蔽”是指在屋里不出来,挡住辐射即可;要撤离的话,表明事态相对更严重。* M( C" Y7 j! d( a& B/ L3 w
  按照通常的看法,核物质泄漏,影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仅仅20公里的范围“管用”吗?“居民要撤离的话,最大的范围也就是30公里,随着半径扩大,放射性物质的强度衰减得很厉害。”张华祝委员说,最关键的是第一波的应急,此后随着风向变化、距离延伸等,影响也会越来越衰减。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张华祝委员认为,即使将来影响到中国东部沿海,影响也不会太大。) G: I! e! ]; ~% \8 m5 Q8 Z
  “柏崎—刈羽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是我目前知道的最严重的事故,但影响也是局部的。”张华祝表示。据悉,2007年,日本新潟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导致靠近震中的柏崎—刈羽核电站发生核泄漏。而柏崎—刈羽核电站有7座反应堆,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
4 E" s% r: l3 B  张华祝十分确切地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核电站共三级核应急体系,“可以说,十分详细和周密。”# n& i1 `& X9 u+ m* h5 n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鹿伟
/ a8 R4 O7 z  Y- a! y' }" }" U0 W* D' u9 f# ^! M
Jgwy.Com - Free Web Hosting Guide & Directory In China since 2001! Jgwy.Net-Jglt.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光论坛

GMT+8, 2025 年 5 月 20 日 09:01 , Processed in 0.01814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