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4 Y/ v8 E/ B6 x( P3 A8 h3 {
" G! z5 W. q; ]4 ]# L: U | 又到3·15,消费者的投诉再达高峰。霸王条款是消费者最无可奈何的投诉项目之一。市消协指出,遇到“霸王条款”,消费者群体经常是只能自认倒霉,花了冤枉钱还受窝囊气。
3 t) m- |! k: o7 h: W, f 本报特别挑选了一些常见的霸王条款、较多见的霸王条款案例,以虚拟人物、案例、盘点、座谈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为提醒。
: g# w8 w" t0 `/ d6 D& t6 W6 l7 d 上月13日,距离去年11月13日国家工商总局施行《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正好3个月,也是北京市工商局给予商家3个月期限自查纠正“霸王”格式条款结束的时间。一场对“霸王条款”的全面摸底调查正在进行中。
# k' T0 q9 ?, A8 _9 i 有人可能会疑惑:“商家很少与我们签合同,哪里能看出是‘霸王条款’”?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利用它来免除自身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权利的行为时时发生。当你在自己正使用的美容卡、健身卡、消费卡上看到“本店拥有最终解释权”,购物时瞧见店堂里挂着“打折商品、珠宝首饰概不退换”,和朋友外出用餐时餐馆里过目不忘的“禁止自带酒水”时,其实这不经意间,你就已经是“霸王条款”的“受害者”了。
% m# L5 E! F" m! l* p! X- G: k “霸王条款”时而明目张胆、“霸气”十足,时而又玩起“隐身术”、“变脸术”,纷繁复杂、难以名状,我们试图通过本文的一位虚拟人物龚苹,谐音“公平”,用她从毕业到现在12年的经历唤起人们提防那些隐藏在身边的“霸王条款”,也许连你也都会感到惊讶:“我们这辈子究竟会遇到多少‘霸王条款’啊?!”3 e: l" y0 @- u; S8 [( E
1 初入社会 租房“中招”
0 y+ T( R9 x( b7 G1 J v. E “中介称,房屋内家具完好,租住期间如有损坏,押金不退,照价赔偿”
+ L% p# D0 H2 n+ n 34岁的龚苹已是一个7岁儿子的母亲,来自河北保定的她12年前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与男朋友一起留京。为了北京户口,她留在一所中学教语文,一年后,因为受不了循规蹈矩的生活,她辞了职,进了一家当时还是新兴行业的大型公关公司做策划。
% D- b W$ @9 r 由于一时买不起房,两人打算在东四环附近租一套一居室。“该约定的我们都写在合同啦,签个字吧”,通过中介选了房子,龚苹还没来得及仔细扫一眼内容就在中介的催促中签字,交了800元押金。; r" y X8 J4 b, s
回忆起这多年前的租房遭遇,龚苹依然很谨慎:“你要是租房,合同一定要详细看了再落笔,否则隐患无穷”。3个月后的一天晚上,龚苹刚打算洗澡,打开热水阀门,燃气热水器“砰”的一声着火烧毁了,墙面、灶台也受到牵连。龚苹赶紧打119让消防灭火,经查是燃气热水器老化引发。中介来后安慰龚苹,说“没事,房东换个新热水器就行”。
! l9 J$ H9 \4 D. A6 K1 r, w 半年后龚苹退房时,中介说热水器在居住期坏了,按合同约定800元押金不能退。龚苹翻开合同看到里面确有一条:“房屋内家具完好,租住期间如有损坏,押金不退,照价赔偿”。中介又说地板有开裂,桌角有缺损,没有太多经验的两人吓得不敢再让他找了,只得忍气吞声不要那800元了。
' s; K0 g* k" y8 E* D+ J/ g% I 2 买房遇霸王 不得不“忍”- m* T" |& o K) x
“购房者不按时缴房款要支付的违约金,与开发商延期交房时的违约金,一个10%,一个仅为0.1%”
, x- o/ }; u* t2 C* Z f 龚苹和男友计划先买房再结婚,2001年,北京的房价还没有高得离谱,两人看好广渠门附近一套90平米的期房。
# a# u4 U5 E( S 有了租房吃亏的遭遇,龚苹找了学法律的朋友一起去售楼处。开发商的工作人员拿出长达3页的密密麻麻的合同。朋友一下子挑出8处不公平的地方。比如,购房者不按时缴房款要支付的违约金,与开发商延期交房时的违约金,一个10%,一个仅为0.1%,比例悬殊。龚苹回家思量再三,还是签了。. ~* a. k7 J. {( a/ S# c; s
接下来到银行办房贷同样不省心。银行聘请律师,却规定律师费由消费者承担。2001年办房贷的龚苹终于在2007年1月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北京市消协、市银行业协会和市律协联合把存在了8年的银行转嫁房贷律师费的现象叫停了!只是对她来说,来得晚了点。
% m2 {7 L' Z1 y4 t0 }+ c 收房时,物业公司要求物业费和水电费一起收,不按时缴费,物业有权停水、停电,公用地方的使用权归物业公司所有。业主们达成的拒缴费同盟,但一个月后悄然瓦解,有人悄悄把合同签了,最后龚苹也只好选择默认接受。4 K' C5 s I( S/ q/ K3 V
在龚苹买房的4年后,一系列由政府制定的统一合同示范文本才陆续出来。
. x9 w1 t) s# W- K2 u2 N5 T1 c 3 拍婚纱照买下自己的底片
; n4 m' a1 N* F2 B8 q “影楼规定,未选中的影像作品及底片、样本归公司所有,如有需要,可另行付费,每张底片30元”, c3 s! u9 B" L5 N
买房梦想实现,龚苹开始谈婚论嫁。小资而浪漫的她执意要拍一套漂亮的婚纱照,和影楼约定拍30张制作入册。
' E' i% d6 e1 R+ V0 v( G 拍照那天,幸福的龚苹状态好极了,摄影师一口气拍了60多张照片,龚苹提出要么保留多余照片的底片,要么当即删除,这时影楼人员说话了,按本店规定,“未选中的影像作品及底片、样本归公司所有,如有需要,可另行付费,每张底片30元”。: @7 m$ W7 m3 }
还沉浸在欣赏婚纱照美感的龚苹有点蒙,“这是我的照片,为什么不给我也不能删除?”但影楼坚称“这是行规”。龚苹只得多掏900元,买下了这些“昂贵”的底片。
1 S( {- N& J, ?& U+ j! j } 婚礼当天,龚苹的化妆师让她挑选是不是用收费的化妆品,说收费的化妆品效果好,可以撑一天,免费的可能在婚礼中“掉色”,“用收费的”,龚苹想也没想就决定了,但至今都觉得很愤怒。9 O5 ?5 m/ W1 g$ P' d: x
4 生子不能自带物品
- W+ L8 Q/ P( w5 [" D5 H “医院规定,婴儿不用自带的用品”
# j+ H; Y; y. z 转眼到了2003年底,龚苹在公司已是一个小部门的主任,事业刚有起色的她也到了生宝宝的黄金时期,可是公司在员工守则和劳动合同里规定“女职工如果计划怀孕,必须先经公司批准,否则不享受相关福利待遇”。& M. O( g8 v0 M8 o! m# s
虽然对这个明显限制女性生育权的规定,女员工们都颇有异议,但公司照样执行不误。龚苹盘算了一下,公司有好几个女员工都有怀孕的打算,自己又不想放弃现在的职位和福利,而要排队还不知什么时候能轮到。于是她备下一份厚礼,和老公专程拜访了公司某位领导,造人计划才得以批准。( U4 h, O, r& Y# B+ C2 a# g6 p
龚苹说,她所在公司还算是“人道”的,自己一位女友在另一家企业,人家直接就明示“女员工3年内不得生育”。
- D5 h- B9 ^/ F 怀孕一切顺利,龚苹熬过了9个多月,如期被推进了医院产房。此前她曾问过医生需要准备哪些用品,结果对方告知“带上钱和证件,直接来人就行,别的都不用”。1 a2 T% U4 ]; M u
果然,生完儿子,医院就直接给了1个包被、两套睡袋、和尚服、纸尿裤、浴巾等婴儿用品,龚苹当时觉得这医院服务真周到,可最后一结账才发现,这些“周到”的婴儿物品已被收取了200多元的费用。& W& }5 z9 c; `5 \0 \, x' i
龚苹忍不住向护士质问为何事先不说明,对方解释是“一直都这样,医院规定,婴儿不用自带的用品”。
/ R. _1 q+ ^2 m$ c' R8 S* `/ s$ w 5 幼儿园的占位费
# \0 ^% g3 L; a9 b+ b4 {- H “幼儿园称,这是要保留孩子的位置,以便不招别的孩子”1 R# V- M' r: [" E' ^) |6 p/ s
时间一眨眼,就到了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了。为了能挤进好的公办园,龚苹不得不服从“潜规则”,交了一笔数万元的赞助费。1 s- v4 R5 W7 c
可是这还远远不够,龚苹发现,儿子的幼儿园明文要求,入托前要一次交纳600元,用于购买杯子、毛巾、被褥等生活用品,但离园时却只退被褥,“全是我们花钱买的,最后却只退被褥,但找谁说理去呢”。
, ~1 v" k8 G$ d8 J" f 她还发现,幼儿园居然明目张胆收取所谓的“占位费”,如果孩子请假,每天收取数十元占位费,想转学,也要先交上几百元的假期占位费。
8 B# g/ c1 g1 l5 T* K4 r0 j 对方说,这是惯例,这是要保留您儿子的位置,以便不招别的孩子,否则损失得补回来。处于强势地位的幼儿园很多规定和制度都是单方提出的霸王条款,而家长们一旦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得“受制于人”,龚苹“懂”这个道理。
" b0 E* A2 W1 o8 }, i 如今,已上小学的儿子又加入了奥数班、英语班的大队伍。
4 `1 u2 P5 K3 b# G7 c 龚苹花了2000多元在一家比较大的英语培训中心报了名,中心承诺保证考试达到95分以上,否则就退款。
+ U/ L# w' S0 G% m3 J 第一年儿子期末考试没有达到目标,龚苹想问问培训中心,还没开口提退款的事,对方就指着墙上的告知书说,“考试成绩是以我们的为准,学校的成绩不作为依据”。. n: I3 `% }; R- |4 G" n; k
6 不能退的美容卡' W( |0 V# V5 F% M
“美容院规定,如果退卡,已半价消费的项目需按全价结算”
( K- O$ c- f, |6 E7 v 和很多爱美的女士一样,龚苹经常光顾美容美发店,每次从一进店门起,店员就会一边干活一边推荐办会员卡,“您办一张吧,持卡美容理发就可以享受5折优惠,合算”。如此劝说几次,龚苹心动了,办了一张800元的会员卡。
0 h, u$ ~: I( ^. ^, Y 消费几次后,龚苹发现,办卡等于把自己“锁”在这家店了,卡上规定了消费次数和期限,逾期未消费完也不退款。龚苹提出退卡,对方拿出规定,称退卡可以,但已消费的项目按原价扣除。
) V, C4 A5 {; \, y( F, x 这意味着一次烫发300元,持卡打折为150元,而如果要退卡,店家则还要按300元的价格扣除。自此,龚苹再也不办任何预付费卡。
, H5 g4 ` _! W+ Y8 X1 S 这段时间,又出了一件让龚苹闹心的事,刚工作的弟弟接连办了2张银行信用卡,有几次钱超期没有全还上,而信用卡实行“全额罚息”的规则,哪怕是只欠了10元,银行还是会按还款周期内的消费全额进行计息。仅半年下来,弟弟的信用卡已负债1000多元。/ ]/ U l" ?$ Q3 A! Z7 |4 k. W
龚苹得知此事,赶紧寄钱过去,让弟弟迅速把这笔债务还上,然后在她的催促下注销了2张信用卡。这些行业的规矩,即使反映了也一时难得到解决,索性别碰它最好。( U% u! C7 t3 `4 z, X" z5 N
7 退打折鞋得打官司) F5 [9 f! ?7 f/ u# N5 Y& Z' F! t
“商场规定,打折、特价商品不能退”8 g$ b& e1 X( N4 x+ s6 I) l
某天,龚苹路过商场,看到自己喜欢的一双皮鞋正在打折促销,兴冲冲地买下来,可是鞋的内帮掉色,把她好几双浅色袜子、甚至脚趾都染色了。龚苹找到商场退换,对方称一则没有质量问题,二则“打折、特价商品我们规定是不能退的”。! S3 e3 }# J" X* v N5 e' O/ z2 s
龚苹怒了,开发商惹不起,幼儿园惹不起,还惹不起一个商户?她投诉到了辖区工商所,工商人员决定调解,龚苹专门请了半天假。商场人员坚持要龚苹拿出鞋子质量不合格的鉴定证明才退。工商人员只好跟龚苹说“调解失败”,建议她给鞋做个鉴定,或者到法院去打官司。
! O- M9 F ?2 L. e. ~! [6 h4 @ 但这两种方法龚苹都不打算尝试了,耗时间费精力,忙碌的工作耽误不起。
3 m& Y% Y( e, {* X+ J 深受霸王条款之害的龚苹百病成医,经常和同事开玩笑,说生活处处存“霸王”,看电影影院“谢绝自带食品饮料”、吃饭餐馆要收开瓶费、出门旅游“发生人身意外,旅行社不负责任”……“估计只有等到人死后,才不会再遇到了”。可是一位刚刚安葬完母亲的同事却告诉她,殡葬的暴利更让人瞠目,成本只有几十元的骨灰盒,可卖数千元,墓穴一个动辄上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一些殡仪馆还规定“必须在馆内选购骨灰盒,外购的骨灰盒一律不准带入。”9 I5 M) R: ^. e) B. Q! Q
8 赔偿的“阴阳脸”" M0 W- z) [3 J" Y# C9 c( ?
“消费者弄坏商家的,加倍赔偿;商家弄坏消费者的,基本不赔”
% u$ y+ T R) ^' B: Q 一次,她带儿子到郊区度假村玩,儿子不小心把一个烟灰缸给打碎了。第二天,宾馆索要赔偿40元。4 w$ D6 W w; N( [$ a F& P
“一个小烟灰缸市场价不过10元左右,这不是宰人嘛”,龚苹记得过去看报道,中消协曾点评过“物品损坏高价甚至天价赔偿”是霸王条款,要赔也应按损害物品的市场价减去折旧费,龚苹直接拿出10元钱递给主管,没想到,主管居然同意只赔10元钱。但她没来得及高兴几天,她去照相馆洗胶卷,对方早已在包装袋上声明“如遇意外事故损坏或遗失胶卷,只赔同类、同量胶卷,不负责其他损失”。把数千元的羊绒大衣拿到洗衣店干洗,单据上同样是“遇损坏只赔衣物洗涤费用的10倍之内”。快递物品如果不特意做保价的话,一旦“丢失、完全毁损的,最高赔偿200元”。
, E* C- d [3 p% z 龚苹很疑惑,为什么都是赔偿,消费者弄坏商家的,就加倍赔偿;商家弄坏消费者的,却基本不赔?' y! H- \; \" R4 m: k0 O' N1 S
龚苹打心里佩服那些向“霸王条款”说“不”的人。她经常在报纸上见到的公益律师郝劲松,经过与铁道部打官司,终结了中国火车上吃饭不开发票的历史。一位旅客与酒店打官司,要求确认“12时退房,否则加收半天房费”是霸王条款,虽然败诉了,但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随后删去了该规定。' n; i- q8 [' Z. C5 D' x# W+ k
龚苹看到,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霸王条款”的危害,去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出台《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这个办法被称为约束、扼制“霸王条款”的专门规章,对“霸王条款”商家的查处,由原先的劝诫升级至最高可罚款3万元。龚苹相信,社会上多一些爱“较真儿”的人,就会少一些“霸王条款”。
+ H: J4 U; H( \, |, K( l) O/ U ■ 调查
) d5 y5 O& C; m: N& ] 所有受访者遭遇霸王条款
1 _4 w' C3 L7 U3 C. { 本报对“霸王条款”进行调查,“最终解释权”使用频率最高$ H$ q0 d3 Q J8 S5 n
本报讯 “霸王条款”究竟离我们有多远?截至昨晚10时,本报进行的“‘霸王条款’你遭遇过吗”网上调查显示,100%的被调查者都称遇到过“霸王条款”。+ |3 M& I4 Z: z( w0 A3 ]* ?/ m L; q
“最终解释权”使用频率最高
+ A+ f7 b6 A4 u( Y9 \. r 今年清理“霸王条款”是重点,本报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推出了“霸王条款”网上问卷调查。截至昨晚,根据网上调查显示,有90%的人经常遇到“霸王条款”。
9 |9 N" N/ E- u& u 对于“霸王条款”经常出现的领域,电信行业、商场超市、银行位居前3位,这也是消费者与之打交道最多的单位,其他诸如餐馆酒店、水电气交通公共行业、保险、旅游、购房租房、汽车等领域也都有涉及。& S; I' v" I* a! S/ S/ V+ L
在问及哪些是被商家使用频率比较多、且最容易产生纠纷的条款时,“本店拥有最终解释权”成为被调查者的首选,约占86%。一直处于热议的“餐馆谢绝自带酒水”也有68%的人选择。
. M; t. J1 ?2 N0 d 逾八成人认为“霸王条款”投诉难解决4 _" D& u: W8 [. Y
调查发现,消费者对“霸王条款”的意识还是比较有敏感度的,除了极少数人称“已习以为常”或者“很少注意到”外,有六成的被调查者都反映,由于合同由经营者制定并提供,自己虽然心里清楚、不愿意,但个人力量太薄弱,往往只能被迫接受。因而大多数消费者面对受“霸王条款”侵权时,往往都“不想找事,被迫接受”。8 U0 P$ ^! i' C- o- F W/ q( ]
86%的被调查者认为即使投诉了,也很难解决,或者时间很慢。消费者因此最希望通过法律法规增加商家“霸王条款”的违法成本,并及时点名曝光。+ O2 V" W. S, e3 g0 F; _
A14-15版采写/本报记者 廖爱玲6 [0 z' M* i# \8 _) @ L
5 x$ y8 c# d. d9 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