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_+ {3 f1 C [/ d3 L
" Z; Z. t$ i! A$ f' m' K& A7 Y4 U9 C
0 J3 d, R0 E* _3 ^! d7 a翻版三聚氰胺“塑化剂”突袭食品业
|. R/ ?# I& B 台湾“毒饮料”事件继续发酵。事实上,台湾毒饮料事件,可能仅是“塑化剂”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塑化剂多年来被广泛使用到食品、药品中,犹如“翻版三聚氰胺”。7 c ~7 l( f# U" ]* F% t
据台湾调查发现,该非食品添加剂的化学物质潜在食品中已有五年之久,在多个食品领域内的多种产品均受其污染。香港媒体则报道称,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一项血液抽查发现,99%被抽查的血液样本中都含有“塑化剂”。负责研究的浸大生物系副教授黄港住表示“这类化学物料有可能一直存在于食物中”。专家呼吁,大陆饮料、保健品等相关食品应跟进进行排查,并将之列入日常监控名单。专家建议,大陆相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对大陆消费者的血液也进行抽查调查,以确认危害性及危害范围,并及时做出应对之策。
$ Z% V- T3 o k8 ^) F$ z ■南方日报记者 欧志葵 实习生 熊汉玲# X2 X+ F: D7 V* g/ Y6 U0 j
最新动态6 T8 R2 P. c& Y6 |' O4 {2 n! D
多家受牵连企业宣称:内地产食品安全 I7 ]( @3 L& n- `
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在塑胶中常用的塑化剂,大量食用可能会影响肝脏和肾脏,甚至致癌。据媒体报道,有毒“起云剂”已经在台湾销售约30年,并售往菲律宾、越南、大陆等地。本次事情爆发于台湾,目前,台湾卫生部门已经紧急向世卫组织通报,通过相关窗口通知大陆方面。1 J% A8 W0 \) M6 n, U* ^
据悉,此次受到“塑化剂”事件牵连的厂家有近200家,其中包括白兰氏、统一企业、味全、美达等。记者昨天与多家被波及的食品饮料企业及台湾食品企业联系,不少食品企业均赶着与台湾、香港发现的问题饮料撇清关系,并纷纷表示,在大陆生产、销售的产品安全。: B/ Q% x% j- }' m6 B( z8 o
昨天,白兰氏方面向记者证实,该公司生产的“超能儿童成长钙片与“超能儿童综合维他命”受到“起云剂”污染,其中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均在进行回收。不过,白兰氏强调,“在中国大陆市场并没有销售并进口与此事件有关的两款产品”。
7 d. K; ^8 [ Y. i7 |! u+ o6 ~ 统一企业及美达食品两家公司生产的宝健运动饮料和芦笋汁、7-SELECT低钠运动饮料也受到“起云剂”污染,统一表示,受污染饮品在台湾已全面落架。昨天,统一企业中国公司有关负责人杨寿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澄清道,“统一在中国有自己的产品生产加工地,目前公司从没有和台湾那边企业建立采购形式和业务往来。”该人士还表示,近期,随着天气逐渐转热,统一在大陆的销售情况良好,没有受到台湾受污染产品的波及。2 a2 [- o$ e3 d6 j
康师傅中国方面公关部负责人陈功儒也向记者强调,国内销售的任何饮料产品,都是在国内生产的,与台湾没有任何关系。“国内饮料的销售并没有受到这次事件波及。”
. h" }/ l) i. ]2 C* u 记者昨天从广州多家大超市获悉,近日他们正在展开自查,暂时没有发现问题台湾食品。记者从广百、友谊、华润万家、万宁、屈臣氏、家乐福、百佳、吉之岛等商场了解到,商场已对相关产品进行了自查,没有发现台湾问题产品。多家超市均表示,将继续关注该事件进展。
3 z/ Z: k" G3 r5 `/ _' y 最新发现
7 o" |* E: ?% N5 J# h j' z1 z# @ 香港99%被抽查血液含“塑化剂”
6 u7 S( P) a1 ]; x# D* `( G$ b 台湾曝发的“起云剂”事件可能仅是掀起冰山一角。
4 [+ B$ L c5 b 昨日,香港媒体爆出一条猛料,称99%被抽查血液含“塑化剂”,这种致癌物潜伏人体多时,估计是从食物中带入的。有专家指出,“塑化剂”在食品中可能潜伏多时,该事件犹如“翻版三聚氰胺”。5 y' U7 L/ D4 f) Z! L+ r D' K( f8 A# D0 K
据报道,香港浸大生物系早于去年对300名香港市民血液样本进行化验,其中再抽取200名市民血液样本,发现九成九的血液样本中均验出有“塑化剂”。“这类化学物料有可能一直存在于食物中。”负责研究的浸大生物系副教授黄港住向媒体解释,由于血液化验无法追查污染源头,但某程度上反映“这类化学物料有可能一直存在于食物中”,市民进食多时也不自知,而且有关物料易被人类接触及吸收。
5 c7 W3 A1 i4 V 专家称,“塑化剂”以往只会在幼童的玩具、指甲油或医疗仪器中,发现含有微量“塑化剂”,但想不到有人故意将之添加到食物中,他形容该事件犹如“翻版三聚氰胺”。4 b6 b7 P1 w* F- b) T
在台湾发生的“起云剂”事件,目前正在逐渐升温为国际食品安全事件。据悉,在台湾,除多家名牌食品受污染外,多家厂商使用昱伸公司制造的“起云剂”食品,长期外销至大陆、菲律宾、美国等地,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要求已台湾产品出具安全检验证明才能放行进口。" n3 s2 W. P) a: e- h: j0 b5 W
昨天,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表示,若情况需要,将依据现有法规禁止进口相关产品,以确保此类产品不在市场上销售。据悉,由于担心产品中的起云剂可能含有塑化剂,台湾上周召回了近50万瓶饮料。
: U6 F! v( ?, T7 c# A q 此外,此前,台湾方面抽查检测可能含“起云剂”的问题食品为运动饮料、果汁、茶饮、果酱果冻、胶囊锭状粉状等5大类食品,但现在,随着事态发展,台湾有关部门将检测的范围扩大到速食类、养乐多、浓汤类食品等。
8 ^0 m0 r, i) f1 {1 E 大陆状况
8 T( F2 m3 U" c7 {5 C y 大陆难幸免 专家建议纳入日常监控
+ W6 Q+ d- b, R% O9 T, P, [ 邻近地区香港99%样本血液中验出有“塑化剂”的消息,令大陆消费者恐慌。大陆的饮料、保健品、药品等相关产品是否含有“塑化剂”?大陆消费者体内血液是否也会含有“塑化剂”成分?血液中所含“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性如何?3 G# P5 p% H" y: H" S
昨天,记者联系了广东省质监部门相关负责人,但直至截稿时,对方未有回应。据悉,由于“塑化剂”并非食品添加剂,在日常对食品的检测中并不包含该项目。据悉,香港当地对恒常食物检测也并没有把“塑化剂”纳入计划内。
/ ~% M$ D) w' U1 K" ` “谁也想不到‘塑化剂’会被添加到食品、药品中,这种物质本身并不是人体可食用的添加剂。”昨天,广东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生告诉记者,血液中存在“塑化剂”,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体长期食用了含“塑化剂”的食品或药品,随后“塑化剂”通过消化系统被人体吸收,进而积聚在血液里。他认为,既然香港在人体血液中发现含有“塑化剂”,不排除大陆人体内也存在。“但到目前为止,从未有机构进行过相关研究。”
1 x2 I! k/ B1 o) ~6 d& H/ b, I U 暨南大学医学院一位专家认为,人体内存有少量“塑化剂”是有可能的。她表示,工业社会,随着空气中污染成分增加,土壤、空气、水、食物中多少含有微量化工成分,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难避免接触“塑化剂”。
/ J1 c( V+ _; b% h- ~$ G+ ]9 k9 @ “大陆食品中含有塑化剂的可能性非常大。现在,食品中含微量化学成分的饮料有成千上万种。”昨天,暨大食品科学工程系副主任傅亮指出,目前,我国仍然没有出台一个控制‘塑化剂’的规范标准。; i. q* x# u2 n8 R) r" p3 w
■小资料塑化剂
) T1 N' W7 X: u# a5 T- _1 h. j 塑化剂DEHP即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为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添加在塑胶中可增加弹性,广泛存在于农膜、塑料袋、玩具、橡胶管中,属环境激素,可致癌、致畸,并引起男性不育。而起云剂则是一种乳化剂,属于合法食品添加剂,常用于饮料、果冻,避免产品出现油水分层。起云剂常见原料是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或葵花油,但台湾黑心公司昱伸公司制造起云剂时偷工减料,用塑化剂取代成本贵5倍的棕榈油,以图牟取暴利。据资料显示,塑化剂DEHP将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带来危害,如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可能造成儿童性别错乱,长期大量摄取还会导致肝癌。
) v3 @$ \/ ^* V1 x1 v 相关' Z! m& L8 J5 w L
对男性影响较女性大1 K% D* C. n4 S+ k
人体中若积聚有“塑化剂”,其对人体健康会有多大危害?4 u# D6 v- I: M; x, m% \
据报道,香港浸大生物系用白老鼠作进一步研究,发现曾经服食“塑化剂”的老鼠,诞下的后代以雌性为主,并会影响其正常的排卵;即使诞下雄性,其生殖器官较正常的小三分之二,而精子数量亦大减,反映“塑化剂”毒性属抗雄激素活性,造成内分泌失调。黄港住说,研究可以应用到人类身上,显示长期摄吸“塑化剂”对男性的影响较女性大。- {% @9 x/ t, |3 U; y% O$ x; C( @
“目前还无法知道人体内所积累的塑化剂对健康危害有多大。”上述广州三甲医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生称,到目前为止,还未有专门针对人体内“塑化剂”的情况作过毒理试验,它在人体内的含量有多少,多少含量属于安全范围、超过多少量有危害性、危害性是什么等相关研究,均未知。5 e5 w. t) d+ L# o
不过,暨南大学一位医学专家认为,人体具有正常的排毒功能,而且塑料容器中的塑化剂浓度低,吸收状况还根据人体的差异决定,吸入量少对人体的影响也微小。
0 K* A. m, n5 t8 M0 C r 多位专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更新对食品、药品类的检测范围,及时将该“塑化剂”纳入日常监管和抽查检测中,并将“塑化剂”列为高风险添加物,加大监控。傅亮称,国内也有香港检测中心拥有的手段和技术,可以检测到食品或药品里是否含有“塑化剂”,不过国内对该项目的检测费用和时间成本可能会过高、过长,企业和监管部门质量监管成本有可能提高。
$ p* c/ M) O4 b# I/ b4 ^.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 s( s& k3 |/ N+ C; D# @: @4 Z7 a% S1 Q
* ^2 a! u3 ?' v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