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t9 a0 O) a4 [, S. v4 J8 L3 Y7 U7 v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中国聚焦)0 I6 k' w3 ]2 ~' S& B2 E
世界海拔最高公路隧道开工 川藏线渴望摆脱“最险公路”称号7 n; C8 D4 U. D) t9 V E: y
新华网拉萨6月1日电(记者 文涛 袁晔 刘娟)位于四川省德格县境内的雀儿山公路隧道工程1日正式开工建设,这是雀儿山公路养护工曾双全和工友们期盼已久的好消息。
3 d6 \* Z! W3 E7 V2 Z2 m( b- w 曾双全他们负责养护的路段位于317国道(川藏线)雀儿山段的最高点,海拔5050米。这里高寒缺氧,常年冰雪覆路,事故频发。“雀儿山的危险在全国都是出了名的,司机乘客经常困在冰天雪地里,洞子(隧道)早点打通对大家都有好处。”面孔早已被高原紫外线晒得黑红的曾双全,站在刚刚清除完积雪的路边对记者说。
: X4 G& j/ S0 O4 e# n% s* V 雀儿山隧道的设计高程为4300米左右,比目前路段降低了1000米,尽管如此,它仍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足见此地行车之艰难。1 c+ i- S5 q$ P I& A% ^, u
四川省公路局和甘孜州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雀儿山隧道长约7公里,是世界上第一座在海拔4300米以上的超特长公路隧道,建设工期预计为4年。1 n: y7 i3 S* [* c3 s8 L
雀儿山位于国道317线甘孜至德格、岗托之间,主峰海拔6168米,是国道317线内地进出西藏的主要通道。由于海拔高、地质条件复杂,这里被称作“川藏第一险”,过往司机有“冬过雀儿山,如闯鬼门关”的说法。6 i- A y) }/ K# @! ^. O' R8 Y
近年来,随着西藏和四川的物流往来逐年加大,雀儿山公路路况条件每况愈下,雪崩、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严重,冬季常因积雪而断通,已无法满足正常的通行需求,成为沿线地区和西藏昌都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 P6 l0 Y2 O6 f( e. v" ? 为此,中国将雀儿山隧道工程列入“十二五”规划当中,计划投资11.2亿元。据四川省公路局估算,雀儿山隧道建成后,将缩短里程达20公里,车速提高一倍,车辆穿越雀儿山只需要10多分钟,至少节约2个小时。
2 S2 S3 L4 E* k6 H' @7 _ 始建于1950年4月的川藏公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全程2400多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里程最长、工程最艰巨、投入人力最多的一条高原公路。
& M# G5 s" O( f) @- q9 B 但雀儿山不是唯一的险关。沿线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川藏公路被称为“世界公路灾害百科全书”。由于特殊的地质和气候条件,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雪崩、飞石……只要能想象到的灾害,都时刻发生在这条公路上。因此川藏线被视为世界最险的公路之一。6 z0 g3 b8 `8 C$ u# f! U9 x
在西藏江达县的矮拉山,由于路面被冰雪融水浸泡后翻浆,记者所乘车辆与另外100多辆车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度被堵了9个钟头。经常是耗费一个多小时,陷进去的车辆才能从泥潭里“爬”出来。+ [- r; ?+ F' v, S Q' s
60年来,川藏线对巩固边防以及西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联结西藏与祖国内地的“金桥”和“生命线”。从1990年起,国家下决心开始对川藏线进行大规模整治,最初投资10亿元,后来又不断追加。1 V \1 b# x' S: @2 d6 ^
成就是明显的。从成都到昌都1300公里,上世纪80年代开车要走一个星期,现在只需两天半时间。诸多曾以尘土飞扬景象进入世界摄影家镜头的路段,如今都铺上了乌黑的柏油。' X: V9 }8 w6 p1 E
但是川藏公路的养护难度依然不容乐观。去年7月26日,一场泥石流从西藏波密县古乡索通村附近冲下来,300多米长的一段路顷刻荡然无存,留下的是七八十米深的巨大空洞。目前,担负这一路段养护保通任务的武警交通四支队正组织人力抢修新路。
" v2 U" C# `0 R$ E9 |% M “行路难”成为严重制约西藏、四川一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昌都地区专员吾金平措说:“和过去相比,昌都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西藏7个地市中,昌都几大指标排名始终靠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交通。”& Q8 h) ~! z( i8 I0 J6 m
记者了解到,西藏、四川两省区都在积极规划、设计,努力破除交通瓶颈。一个要点是,在几座关键大山上打通隧道。) q6 @. z7 B' e; d; c
如今雀儿山隧道工程已经动工,有望在4年后竣工通车,但矮拉山、“99道拐”、排龙天险等隧道尚未提上日程。出于显而易见的难度,川藏公路的施工成本比平原地区常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参与采写记者:春拉、晋美多吉、党文伯)
, j" H u( t% C5 Z: ^& K.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 f- e- i0 w# p! n2 t2 i
; u6 I" l. s4 a' F'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