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L9 l5 [7 G3 }+ v1 Q
" ] S( v( r6 Q" c1 ~# O! J) N5 P 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
+ o: Q- Z$ C5 g- y" ?; T# a 为生民安其居——记李克强考察北京门头沟工矿棚户区改造
K! L1 m- H8 M n' F. D 记者谢登科7 ^4 N* { j/ r
环抱浓郁的绿色,北京的夏日承载着热情和希望。
! a2 I% @+ h$ l- i- X3 t4 q 16日上午9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乘车驶离中南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陪同下,赶往位于北京市西部的门头沟区考察工矿棚户区改造情况。这是他继近日在山西太原、河北石家庄考察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后,一周时间内第三次考察保障房建设情况。$ d& w1 D F, d) Y2 \
汽车一路疾驰。如何让政策的阳光温暖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众,是李克强心头思考和挂念的大事。
& K+ e N @- [, ` “必须把棚户区改造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 j+ _7 O4 ]8 O/ {, J. g+ J4 H
煤杆山脚下的门头沟采空棚户区,居住着2万多户困难群众,面积约7平方公里,曾是北京主要的产煤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很大贡献。沿蜿蜒的山路登上一处制高点,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危旧房屋。“它们大多建了有五、六十年了,目前破损严重,C级和D级危房占40%以上,群众要求改造的愿望十分强烈。”门头沟区负责人向李克强汇报说。
- M, D6 U& ], h- a+ }# s0 D7 ^+ T “你们的计划是多久改造完?”李克强一边认真听取介绍一边关切问道。6 b! @- H% Y# d) g7 j" n
“三年!现在已开工一年多,工程进展顺利。明年一定能让棚户区群众住上新房。”回答干净利落,“胸有成竹”。+ D6 k' {* ^2 T5 h' m3 J
一旁的展板上,改造方案、进度安排、房屋户型及效果图逐一排开,展示出一幅充满希望的图景。李克强细心察看,不时询问,对当地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得知北京市已基本完成今年棚户区定向安置房建设计划,他十分高兴。
% P3 N) @& s6 Q- p “近两年经过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全国已有300多万户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但还有上千万户群众在翘首以盼,棚改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十分紧迫,必须顺应群众期待,加快改造步伐,把工作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李克强反复叮嘱随行同志。
! }. } B0 K: [" r3 V2 j “这不再是图!我们已经看到了真景!”
' Z7 h' c6 @" @! Z3 D9 t 在东辛房街道河南街社区入口处,李克强走下车来,步行向棚户区里面走去。每走几步,他都会在破旧的房屋前、拥挤的巷子口驻足凝视。这里居住的煤矿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多为低收入困难群体,全部在采空棚户区改造范围内。% ]! d, @( T- B& G* ]5 ]
矿区退休教师刘金生祖孙三代同堂,一家8口人挤住在50平方米的房子里,沉降的墙体上,狭长的裂缝反映着住房条件的窘迫。李克强俯身进屋,和一对老人挤坐在沙发上。
9 q0 N1 \7 z9 { “知道这里就要改造了吗?”李克强问。
; e* W: Y8 r9 Z0 h& d- B D “知道。”刘金生说。
3 c/ t8 D4 g' F& @! B3 T “改造的政策都清楚吗?”
8 L- \- Y Y$ }9 a, F4 T “清楚。”
& u' w9 L+ M9 y; }( }% e6 T+ A6 K “那你给我说一说?”李克强追问。
( f: k7 _% `, Q' K! z “平房改楼房,不仅拆一还一,面积还可以再增加一半。”刘金生爽朗的回答博得大家的笑声。
4 K% h. T6 o U, A2 H1 D “我刚才站在山上看了你们居住的这片棚户区,面积还真是不小,区里的同志告诉我,明年底前就要让你们住上新房子、好房子,而且周围的环境还要更好。他们画的设计图我也看了,很漂亮。”李克强对老人说。! k" F3 b0 k7 m5 s9 A: V
“这已经不再是图了!我们已经看到了真景,新房子那里有山有水,漂亮着呢。我们都盼着搬家那一天!”刘金生老人“抢过话”去一番真情表达,再次引来掌声和欢笑。
* ^$ U7 J& s/ b/ Y3 p, H 看到棚户区改造给长期住在这里的居民带来了希望,他们从心底感谢党的政策,感谢政府的关怀,李克强十分欣慰。
# ~$ y0 k. L3 K3 ` “不妥善解决群众的居住困难,我们寝食难安”
8 k5 w/ k% _, N N3 n! A& [ “走,我们去里面看看!”
|* }6 S% `# u' X$ j 离开刘金生家,李克强一边和街道办事处主任穆春林交谈,一边自己当起了“向导”,引领着大家朝一条巷子的深处走去。
+ L. N6 t2 j9 P 巷子两侧,家家户户紧紧相连,狭窄之处,连两个手臂都无法伸展。李克强从一条巷子拐到另一条巷子,深一脚浅一脚,一路前行。
, T8 s4 @& q2 j" \! U 巷子里面,一位妇女看到李克强一行朝她走来,赶紧转头躲避。李克强快步上前,热情地招呼她:“我们可以去您家看看吗?”# }7 b# @+ b! C8 ~& k1 h) U& G
她叫刘金阁,61岁。李克强一行的不期而至,让正站在家门外的这位女主人感到意外,有些“措手不及”。
5 H) U: m" `( N( E “可以,可就是我们的家太破了。”刘金阁的双手在身上使劲地擦拭了几下,然后,很不好意思地回过身来,带着李克强一行回到家里。8 ?" P0 H5 m$ ]% \& R& K/ N- |
低矮的小厨房最多三、四平方米,屋顶,电线盘根错节;地上,除了灶台和一个煤气罐之外已没有多少容身之地。李克强走到厨房里面,刘金阁夫妇只能站到门口。( @6 W& g( l1 R' P1 P
“我们家是不是太挤了?”女主人做着解释,努力掩盖自己的“窘境”。
! R2 X. k/ ~# U6 S) V3 N$ | “好在很快要改造了,你们不久就可以住上新房子了!”李克强安慰道。
6 f8 a* a. u* U- i “可是,棚户区改造没有我的份儿!”刘金阁的回答有些出乎大家的意料。她顿时成为焦点人物,吸引了现场所有人的目光。
2 G" X4 Z u+ t! a* I “我是插队知青。17岁那年去陕北插队,38年后退休回城,户口虽然回来了,但没有地方住。”刘金阁继续着她的倾诉。0 y9 I" i. ?0 X1 y0 d* j4 V, @4 G' D
“那这房子是……?”李克强问。
) e8 U, i( S0 h “这是借住我弟弟的房子。”随着刘金阁的解释,谜团渐渐解开:她原来在延安钢厂工作,退休后,政府帮助解决了回京户口,按月领取退休金,但一直没有固定的住所。2 S" O. S2 _+ l+ D5 E1 K
“哦,我听明白了,您现在是有户口,没住房。我也当过插队知青,很能理解您的心情和处境。”李克强的一番宽慰让现场的气氛舒缓下来。) R5 w0 j6 u2 S# c4 W9 P
从灶台边到床铺旁,从开裂的墙体到有些下沉的地基,李克强凝神察看,伸手抚摸。看到一处不通风的角落里也要住人,李克强的脸上透出别样的关切。7 w( F) c$ F) U8 |% v) h2 E
“无论如何,都要有个安身之地。你们默默辛劳一生,党和政府有责任你们解决困难,改善您的住房。”李克强对刘金阁说。/ S% _( i# k- I' J" `( @4 d
刘金阁认真聆听,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b( o2 N2 o. r
“住房困难群众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不妥善解决群众的居住困难,我们寝食难安。”李克强说道。在场的北京市和门头沟区负责同志表示,对棚改中特殊困难的群众他们已有考虑,一定会把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解决好!
% _- I h) A7 ~4 \8 V 离开时,刘金阁夫妇一起走到大门外,久久伫立,凝望李克强一行渐渐远去。% m2 V' C& J8 D; C
“让我们的生活长青”
. x, r" K: W3 i5 t 李克强继续在蜿蜒曲折的巷子里穿行。
_/ n! t f* {% Z. u @ V+ a: N 市场街142号,居住着周文珍老人一家三代。一个客厅,一间卧室,一个临时搭建的厨房,加在一起32平方米,构成了这个家的全部。9 k8 ]" [2 S0 ^% |$ h2 U: E: L
周文珍老人患有脑血栓,行动不便,老伴则因矽肺病长期住院,儿子已经去世。在居委会工作的儿媳妇独自支撑着家的重担和孩子的学业。 C' J. Z/ F" ] H
“老人家,在这里住多久了?”李克强坐在老人的身边,一脸关切地问。* U" {# d' l& T. J& g
“有几十年了。”老人80多岁,话音微微颤抖。! y' `; S# ]. L6 V" n. J k+ C) {
“老人家住在这样的地方,主要是上厕所等都很不方便,尤其到了冬天,就更不方便。”一旁的儿媳妇张进芹补充道。0 ]. d0 x) H, ]: t/ k
李克强认真倾听,不时环顾屋子的四壁。
4 Q$ r3 d( x1 l6 X: q4 ] “等搬到了新房,这些问题就都可以解决了。”张进芹的话语充满了对未来新生活的期待。
7 u* b; R! a" ^2 C9 w/ J “现在选好新房了吗?”
7 Z( Z& F# b% ` “还没有,不过,快要轮到我们了。样板房我已经去看过了,特别好。”张进芹的脸上满是喜悦。' A4 ~) Y4 k( c% k3 Z: h
“那就是说,你们已经充满了希望。提前预祝你们乔迁之喜!”李克强说。
}9 G3 i/ V) V3 [0 U0 J% O! _( Q' g 张进芹的儿子张亮刚参加完高考。他静静地站在一旁,多少有些腼腆。" ]; |7 l, J9 W5 I5 v% [5 S& _
“你的第一志愿报的哪里?”李克强把目光投向他。8 e- A4 ~. M# @) j
“农学院。”张亮回答。$ r9 x4 f6 B4 @' q2 V( M9 V& T
“好,有志向!祝你考上理想大学,实现第一志愿!我们国家还是农业大国,这个领域需要很多人才。”. y+ G# a' M' H8 G7 e
李克强转身面对他,接着说:“在你身上寄托着全家的希望,将来学成后报效国家,回报社会,同时也要为家人尽孝道--从你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祝你成功!”
7 p9 f3 |" E4 H) h$ ] 祝愿深情!勉励深切!) {- U2 U2 h4 O9 E) e6 {- K' y9 B
简陋的卧室里,一盆鲜花开得正艳。“这是为了让老人看到绿色,呼吸新鲜空气。”张进芹说。# [3 ^; V" e4 s! c& Q5 M' G: T
“她更象征我们的生活长青!”李克强说。祝福的话语为简陋的居室里平添生机和希望。6 r8 `6 H$ ?( }0 m
从棚户区的深巷里走出,李克强又要赶往采空棚户区改造石门营定向安置项目现场。“我们一定让大家如期从棚户区搬出,到时候,我们再来看望大家!”同群众话别时,李克强高声说道。* r% q. b8 x& Q- P- M7 M* d
在紧张施工的工地,李克强认真察看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详细听取介绍。面对一线建设者,他说:“棚户区里的矿工及其家属的住房条件非常差,你们在这里流汗、出力,就是为了给他们解决住房困难。刚才一位工人说,要像盖自己家房子一样盖好安置房,这话说得很好。大楼盖好以后,要刻上你们企业的名字,同时也等于刻上了你们每个人的名字,相信会成为你们的光荣榜。”$ V) V/ O8 G1 q# i N6 C1 a: O/ _
返回途中,李克强对有关部门和北京市负责同志说,棚户区群众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愿望,我们都听到了,看到了,支持保障房建设的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特别是在保如期开工和竣工的同时,质量安全和分配公平更要切实保障。- Z6 m- E+ A2 V7 W( Z
.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 \+ @$ c6 b: F1 g4 D2 H
7 \, v5 Q# u1 t: w! i, @#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