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G7 A7 D$ t" |3 z0 P, v1 N T1 }( L. C) s+ ?( H
2 O+ @1 |* Q8 e- Q$ Z e2 h妈妈每天都要给6岁的小民做推拿按摩。李细华 摄
8 [# f0 e+ l; }( _; I1 U1 D7 ]
3 @5 } S9 o- e3 V; P4 C11岁的小健在家里做康复训练。李细华 摄6 S& F! Z, E$ f% r: e& ]& {
含辛茹苦照顾双胞胎脑瘫儿13年,只求孩子能生活自理,但在经历无数次希望破灭的打击后,不堪重负的母亲选择了放弃,在溺死两个双胞胎儿子后,自己也服药自杀。今年5月,韩群凤杀子消息披露后,引发了一场关于情与法的大讨论。在人们探讨是否要对韩群凤定罪时,更多的人将目光转向了脑瘫儿童和他们的家庭。) h5 @! T9 B1 L
那么在清远,究竟有多少脑瘫儿?这些脑瘫儿有多少得到了救助?脑瘫儿们及其背后的家庭,会有着怎样不为人所知的故事?近日,记者来到清远市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残联)脑瘫儿童康复指导中心,与这里的42个脑瘫孩子进行了零距离接触。
, e% F- q: e2 {, l% z8 z) s ■灰色现状
: E7 b! U4 I: s$ a 生活变好
- }+ Z# F$ M4 K( A( O, j9 e 脑瘫儿童却越来越多 J3 a. A, S6 b* e. [$ e
在清远市残联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像俊仔这样的孩子还有41个。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这样的孩子正越来越多。' q; b$ |" T W. \# H( b
据了解,目前清远市有残疾人约2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86%。在这些残疾人群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为听力残疾,约25.21%。随后是肢体残疾,约22.52%。8 e+ c7 X% c2 l" o# w$ S2 u
肢体残疾人士的增多,与脑瘫孩子的增多不无关系。专业人士指出,肢体残疾不全是脑瘫,但是脑瘫儿童几乎都有肢体残疾的表现。部分症状严重的脑瘫儿童,还伴有听力和智力方面的残疾。清远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姚兴军还告诉记者,脑瘫孩子多是由于中枢神经发育不全,失去了肢体活动机能,从而导致残疾。部分脑瘫孩子的症状甚至比肢体残疾更为严重。. F% X5 T' F5 J6 N2 m- U( K
今年49岁的李碧霞是清远市残脑瘫儿童康复指导中心的主任,在清远市残联已经工作了20个年头。她在脑瘫儿童康复方面有绝对的发言权。她和同行认为,现在社会生活越来越好,孩子应该越来越健康。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 p% N7 ]+ _3 } 她说,随着高龄产妇的增多,人们生活、生育观念的改变,医疗技术的发展,孩子患上脑瘫的风险和几率也越来越大。她指出,2002年,清远市成立了专门的脑瘫儿童康复指导中心。时至今日,已经接受了324人、2000人/次进行康复。“最初来康复的只有六七个人,现在已经有42个人了。”李碧霞说,目前在中心康复的42个人都属于国家和省重点救助对象,但是实际上清远市有康复需求的并不止这42个孩子。“没办法,国家和省分给我们的只有42个指标。而且,我们人员和场地也有限,只能优先照顾指标内的孩子。”# a$ h% k; E! K# M% L
记者了解到,目前清远市已有24000多名肢体残疾人士办理了二代残疾人证。其中,0-10岁肢体残疾的孩子约有915人。按照专业人士意见,这些已经办证的915名孩子基本都属于脑瘫。然而,清远市脑瘫儿童的数量远不止这些。“现在清远市残疾人办证的意识并不强,很多人不愿意给孩子办证。”相关人士透露,清远市目前只有约4万残疾人办理了二代证。8 o2 v/ n* L% B5 `4 W- o% c
干预越早
) I: [0 l. _# x& {4 ] 恢复的可能就会越大
8 W! B7 q; c: d' J, k 以前,由于社会对脑瘫的认识不足,很多家长误以为脑瘫就是智残。认为这样的孩子无药可救、无医可治,只能放弃。这一错误的观念,耽误了不少脑瘫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期。
z, g$ m# b( _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家长在发现孩子患有脑瘫后,不再盲目等待或者放弃,而是在第一时间为孩子进行各种干预治疗。很多脑瘫孩子的命运因此得到改变。' q' h$ F$ l; [3 @' M& A, }
3岁的小昊便是这群不幸孩子中幸运的一个。他在出生后不久,便被诊为脑瘫。确认信息后,父母便带着他四处求医。他们先后到过广东省广州市儿童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番禺区中医院、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清远市妇幼保健院等地方。在他20天大的时候,便开始接受各种干预治疗,打补脑针、肉毒素。
. X) R7 G( _0 V. y6 {$ o 54岁的陈扬土(音)告诉记者,为了给小昊治病,儿子媳妇在外拼命赚钱,他和老伴也拿出来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到现在我们已经花了18万。”
; B3 Q2 ~( h0 q, G: l3 w 3年18万。这笔账,让不少清远人为之一惊。陈扬土却对这笔钱表现得十分平静。他说,虽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是从孩子的现状来看,花得值得。
m6 |' ^( V, w5 ~* q “他现在已经学会走路。医生说只要继续治疗,可以恢复得更好。”据陈扬土介绍,前段时间带孩子去省儿童医院做检查,医生对孩子的现状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说,他10多年来就只看到2个孩子康复得这么好。
0 d- e' Q- f/ d7 l 医生的肯定让陈家人对孩子的康复更有信心。现在除了每周带孩子到残联做“运动”,还会每天花钱到清远市妇幼保健院,给孩子做电疗、体疗和口语康复训练。其中,仅口语训练半个小时的收费就要40元。
+ _! o: l! \2 f* P+ u3 M 由于长期带孙子做康复,陈扬土现在也成了半个“专家”。他告诉记者,孩子干预做得越早,会恢复得越好。“我们谁都不能保证花钱就有收效。但是不花钱和心思,孩子肯定是好不了。所以,只要有希望,我们就要去试试。”
+ n0 K, ~% r, n0 X r 没钱看病 无法上学$ ?- F G! T8 H& @' d
脑瘫家庭艰难维系
+ T( v8 [6 `( x0 y2 Z 近年来,国家对脑瘫儿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出台了不少政策进行救助。清远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相应号召,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相对于广东省其他发达地区而言,清远市残疾人保障工作仍相对落后,脑瘫儿童救助工作任重道远。
0 J4 K5 \: H! O& | 作为清远市脑瘫儿童康复中心主任,李碧霞和其他残联工作者一起,尽着最大努力帮着脑瘫孩子和他们的家庭。但是,由于人员、场地和设备的限制,他们只能优先接收0-6岁的脑瘫孩子,且这些孩子多住在市区或者离市区较近的县市。“我们也没办法,下面县(市、区)的孩子前来康复一般都要寄宿,而我们只有10个这样的床位。”李碧霞表示,目前中心内一个老师要负责六个孩子的康复,这与省内其他发达地区一对一的情况悬殊太大。
1 p1 R) G1 N6 V3 k/ b0 r- ]& y 而为了让7岁以上的孩子继续康复,残联工作人员只能建议家长将孩子送到特殊学校。然而,直到现在,清远市特殊儿童学校还没有开始上课。& G# q1 K8 M9 S! z n
“听说现在已经在招生,今年9月上课。但是,学位十分紧张。”一位家长透露说,为了让孩子进特殊学校,曾四处奔走,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不得已就将孩子送到了普通学校。她指出,几乎所有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继续康复并接受教育,但却担心找不到学位或者承担不起学费。
: h" m6 S$ e* q* j2 L, j9 q “清远脑瘫孩子的家庭几乎都一贫如洗,一些基本的费用可能都无法承担。”李碧霞指出,脑瘫儿童与聋哑、智障儿童不同。即使成年,生活自理也成问题,仍需要家人的照顾。这样一来,一个家庭就会损失一个正常劳动力,原本拮据的生活会雪上加霜。她的话道出了不少脑瘫儿童家长的心声。( W& s7 C' _5 w5 e8 y. h
据了解,为了给脑瘫孩子看病,很多家庭陷入了赤贫状态,不得已部分家庭曾去申请低保,但是多因申请人有劳动能力,不符合条件而被拒绝。“即使一个月只补几十块,对大家也是一种鼓励。”脑瘫儿童家长陈扬土指出,为了照顾孙子,老两口辞去了工作,一家五口全靠儿子媳妇在外打工养活。每个月三四千块收入基本只能用来维持生活和孙子看病。“我们家两个年轻人工作都这样,那些一个人工作养家的就更难了。”他认为,如果穷苦至此,还得不到政府的帮助,那么发生“韩群凤事件”就不足为怪了。
2 n" o# V/ p7 T- l" k( H4 @ ■他的心声6岁的俊仔(脑瘫患儿)
( v0 M* {# z; a, |% n( t7 W “我不认输,我也想学会走路”* d5 @+ i( u8 g8 F6 s1 a+ I$ s/ X* W
6岁的俊仔,家住阳山县。因为脑瘫,一年前,由妈妈带着来到清远市残联康复中心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他总是哼着一句“我不认输!”& U4 X T3 n2 [6 U0 S) i$ r
俊仔的妈妈告诉记者,这是《感恩的心》里的一句歌词。老师以前教的,不知他怎么就记下了这么一句,并时不时哼上一会。“有时,边做‘运动’边哼;有时,觉得开心或者见到生人也哼。”
4 y2 a( S4 U) ^' A9 J 在康复中心,“运动”是老师和家长对“康复治疗”的另一种说法。只要听到说要做运动,孩子们就会十分高兴。在他们不听话时,老师们会使出“杀手锏”。只要一听到“再不乖就不帮你做运动了”,孩子们就会乖巧起来。
) I% Q$ @- Z% B, i" j7 B. P# K( u 康复中心工作人员曾丽云告诉记者,学会走路是这里所有孩子的愿望。为了早日实现愿望,他们都很努力。蹲下起身、抬腿落地、坐下起立……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这里的孩子要做好十分不易。
. d' L+ B0 D8 O% \ 记者看到,一个蹲下起身的动作,俊仔都做得很是吃力,常常要靠手撑住膝盖才能起身。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但是,更多的时候,老师还是在鼓励他,“俊仔真棒!继续加油!”对此,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有的需要严厉教育,有的喜欢老师宠和哄,有的喜欢老师表扬和鼓励。俊仔是需要表扬的孩子之一。老师鼓励的话语,让他十分受用。受到表扬后,会做得更卖力。多次受到表扬时,还会自我鼓励一下,说声“我不认输”或者“我好叻”。; |* _# j" y7 Q
■那些母亲8 X6 C/ Q2 b+ ]. ^$ a
年轻患儿妈妈汤哲
" ?7 I% d4 f9 N$ P6 t! c! o 没帮助不要紧 最重要是包容
) d. W: @. Q5 W. t0 S “常人不会明白我们这样家庭的压力和痛苦。我们不奢望社会或者他人能帮我们多少。只是希望,大家能包容我的孩子,不歧视我们和排斥我们。”和记者聊到儿子时,年轻的妈妈汤哲几次落泪。
$ M0 Q# _9 G) D; C0 t 一旁正在做康复训练的阿聪看到妈妈流泪,原本开心的脸上也多了一丝黯淡。康复老师说,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能理解母亲的一喜一怒,一颦一笑。平时,为了能让母亲高兴,无论多么难做的动作,他都尽心尽力去做到最好。' Z e$ _, U3 R C2 h
记者第一次见到阿聪的时候,他正在老师的帮助下,做着平衡训练。当问及年龄时,他害羞地将脸扭到了一边,伸出了右手的5个手指。老师说,这是他在回答问题。
( f/ f5 R2 u0 z# c8 x" y9 A “他怕说错话别人笑话。”老师说,阿聪是她见过的为数不多的聪明孩子之一。虽然年纪不大,却会用脑子想问题。除了坚持做“运动”,时常央求妈妈带他去图书室,给他讲故事,教他学知识。与别的孩子不一样,阿聪还很关心自己的康复情况。“他经常会问我,‘曾老师,我什么时候能学会走路啊?’”老师说,为了能早点学会走路,阿聪每次的训练都很认真。
" @* v8 ~# |# M9 |/ k* `/ o3 q “这孩子和他妈妈都很努力。他妈妈早上8点背他来,中午11点就出去上班。下午2点再过来,晚上5点又去上班。”一位知情家长告诉记者,相比于其他母亲,阿聪的妈妈对孩子的康复更悉心,虽然每天要工作,但仍一直坚持亲自陪着孩子康复。
3 U; Z' E6 ^; w8 J 作为妈妈的汤哲虽然不愿过多提起照顾孩子的难处,但还是坦言,社会让她感到了压力。旁人的不理解和异样的眼光,曾伤害过她和孩子。在和记者聊天中,坚强的她几次落泪,说到痛处时,还背过身不让儿子看见。“我们可以靠自己,也能自食其力。因此,有没有物质帮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对我们的理解和包容。”1 j7 g, w7 ^9 E8 N4 E! [2 k
坚忍患儿母亲李女士8 ~$ ], y/ I9 a, a P$ M+ u
为了孩子 再辛苦也值得2 A/ [9 y- f+ ]7 p7 |- K9 Q8 H
每天清早,清远市清新县太和镇的李女士都会背着儿子,准时来到清远市残联康复中心做“运动”。除了节假日,3年来几乎风雨无阻。在她的坚持不懈下,儿子阿震现在基本学会了走路和表达。
& L: n' i7 u+ ~ |6 u 在跟着老师做“运动”时,阿震还当起了老师的“传声筒”,提醒妈妈换器械。虽然发音并不标准,但是李妈妈却听得很清楚,并准确回应孩子的要求。0 {+ F- ]5 ^' Z3 p7 @+ V
“别人可能不懂,但是我听习惯了。”她告诉记者,未做康复前,阿震连最坐和爬都不会。现在不仅都学会了,还开始尝试走路了。( m! w2 Y; S" n5 n) |0 ]
说到儿子的康复,李女士显得有些激动。2年前儿子第一次开口说话的情景她仍记忆犹新。那时,她在一家制衣厂做临工。有一天,10岁的女儿急匆匆跑到找她。她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没等她开口问,女儿就激动地告诉她:“妈妈,弟弟会说话了。他说,‘你去哪?’”
! x' j1 n ]3 f3 U 等了、盼了4年多,儿子终于开口了。这一消息差点让李女士落泪。此后,为了照顾儿子,她当上了全职妈妈。养家的重任落在了老公一人肩上。然而,一个月1000元的收入,仅够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交完房租,每个月什么都不买,每天饭菜钱也控制在5元以内。
( r1 {% B$ K+ A 让她欣慰的是,两个孩子都很懂事。“我每次让女儿去买菜,她都买最便宜的或者人家卖剩的。有好吃的也尽量让着弟弟。她说,弟弟要长身体,需要营养。”
! E& J( x3 l: C b 女儿的乖巧和懂事让她觉得内疚,也让她对儿子的康复更加上心。每天早上7点左右背着儿子出门,8点左右准时到康复中心。做完“运动”后,又背着儿子回家。虽然儿子越来越重,但她一点也不觉得苦。因为懂事的女儿跟她说,要勤快一点帮弟弟做“运动”,争取让他早一点学会走路。说到这里,李女士有点哽咽。她表示,为了两个孩子,再辛苦也值得。/ Z( [1 x+ D! p% {0 u
时尚患儿妈妈向女士
- _" C% {! a; }# h9 k 跨过那个坎 生活一样能精彩) R; J8 l/ f0 v: r% |+ `) x8 N
脑瘫孩子从出生开始,便注定了要经历一段坎坷的人生。生养他们的父母,也注定了要承受一些不为人知的苦与痛。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心理和生理上,他们所面对的都不是一般家长能想象的。但是,在茫然、徘徊之后,有些家长依然能将不一样的人生过得一样精彩。
% |$ s- }$ g0 z/ | 家住清城区北门街的向女士今年30多岁。她时尚、漂亮。像其他年轻女士一样,曾经很喜欢逛街、看电视、上网。11年前,这样悠闲的生活因为儿子小健的出生而改变。由于早产,小健成了脑瘫。为了照顾这个特殊的儿子,她辞去了工作,放弃了所有的兴趣爱好,几乎一天24小时陪伴伺候。( V' A6 S; |+ f7 C# ]
让她无奈的是,虽然四处求医,悉心治疗,儿子却始终保持一成不变的状态。6岁时不会走路,站都站不稳。更让她郁闷的是,年幼的儿子还时常对她发脾气。丈夫又忙于工作和应酬,经常很晚回家,也很少过问儿子的事情。公婆更是不愿意和儿子沟通。0 G/ W m# r; \1 E! _1 n" q
这种生活状态让她觉得身心疲惫。在尽了力又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她准备放弃,将儿子交给了母亲带,自己去上班。但是,让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6岁多的儿子居然站起来走路了。“在广州做完手术后,我母亲就带他去清远市残联康复。过了一段时间,他就开始学走路了。”向女士说,在老师的照顾和小朋友的陪伴下,儿子不仅学会了走路,性格也变得开朗。* o* v5 W( f+ X" @$ e. B
6月14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康复后的小健。他正在一台电脑前,开心地玩着游戏。在妈妈的介绍下,很有礼貌地跟我们问好。向女士告诉我们,现在小健除了不会自己冲凉,其他的都能自理。
" L7 H% M/ g, A3 v3 n+ \ 为了让小健尝试过群体生活,他们还将小健送到了学校。“现在他每天上午去上学,下午去做‘运动’。晚上就在家看电视,玩游戏。”向女士说,虽然小健读书不大好,但对电脑游戏却能做到无师自通。”, \" @2 c) e* T, Y
说到这些,向女士满脸轻松。她说,随着小健的好转,她的心态也越来越好。开始尝试让小健一个人在家,自己出去走走、散散心。“这样我们都有彼此的空间,不会再像从前那样难过了。”她认为,只要能够迈过4-6岁这个坎,脑瘫孩子的家长一样可以过得好。
( }9 V% ^; O1 Z+ `3 c$ s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高薇 策划/统筹:达海军
# C2 }' {- O; f7 K" `8 ^.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8 N- ^8 {& B$ c
9 ^% X/ J$ M. O7 e!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