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V' T/ i. J4 T' b8 l
' @1 O/ e9 h( {' z5 j4 F* z8 [
5 D$ u6 r* ?# R个税起征点修改体现了对民意的尊重。(资料照片)
9 i5 @, s2 @/ j! @9 P 27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的个税法修正案草案维持3000元起征点不变。30日,常委会通过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将这一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这一调整一经公布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据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建凡介绍,经过这样的调整,纳税人负担普遍减轻,6000万人不需要再缴纳个税。短短的三天,起征点提高了500元,折射出立法过程中对民意的充分尊重和审慎考量。
, J& m1 l9 T7 d0 K 几次修改:民意的分量) S- s' O% L$ l! {& D t
这是一条根据民意反复讨论、不断修改的路径:
+ y2 i8 g/ R4 {9 C5 H ——— 今年4月20日,考虑到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物价水平的提高,为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的负担,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除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拟将现行的2000元提高到3000元,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个税税率从9级降到7级。
[0 P; k* |7 U7 e ——— 4月25日,草案一审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征求对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的意见。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收到23.7万多条意见,创近几年国家立法公开征求意见数量之最,百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结果显示,在23.7万多条网民意见中,83%的意见对3000元的起征点不满。: }- }8 M( Z7 L: ~$ |$ R7 R
——— 5月10日和20日,全国人大分别邀请了部分专家和社会公众代表参加座谈会,听取他们对个税法修改的意见。, {5 l8 P$ Y7 d" d
——— 6月27日上午,草案再次提交常委会审议。二审稿对3000元起征点未作修改,但将超额累进税率中第1级由5%降低到3%。( a. F+ Z' _9 U3 e: j* v, h% R
——— 6月28日、29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两次召开会议逐条研究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6月30日,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个税法的决定,将起征点提高至3500元。
2 y% h, D1 \( Z+ Z 多高合适:审慎的考量, i: k E9 a1 T! x5 h3 m
分组审议过程中,关于起征点的讨论充满了各种意见。郑功成委员认为,起征点维持3000元,第一级税率由5%降到3%是比较合适的,因为这样既进一步降低了普通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又维持了一定的税基。希望尽快通过,以便早实施。辜胜阻委员说:“我们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应该是CPI涨多少,就调多少。”他认为,现在是高房价、高物价、高生活成本“三高”,百姓对个税改革反映之所以这么强烈,是针对他们的相对收入来讲的,相对收入在下降,起征点多高就会很关键。: ^, |: I1 R/ n+ n6 X
起征点调到多高合适?事实上,正如在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邀请社会公众代表就个税法修改进行座谈时一位代表指出的那样:起征点提到多高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就指出,仅仅调整起征点对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目的意义不大,甚至会出现逆向调节。如果目前大幅提高起征点,受惠多的将是高收入者。
' d+ _+ v$ I2 x6 K% f 分类综合:税改的方向* `$ V) }$ E! ?3 W6 K) e
列席常委会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王琳在参加分组审议时举例说,自己有一企业家朋友开了很多公司,是高收入者,但他的工资单上只有两三千。目前,我国现行个税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名义上是一个税种,实质上可以分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11个征税项目,每个项目采取不同的计征办法、适用不同的税率,这种税制安排,优点是便于征管,可以从源征税,代扣代缴,但缺陷是不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V0 P p% P9 a4 T; g l- X 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改目标的确定可追溯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迄今已经跨越了“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规(计)划,并写入“十二五”规划,但目前,这一改革目标仍停留于研究层面,未获得实质性进展,其中的主要障碍是税收征管环境和条件的制约。正如常委会委员汪光焘指出的那样,这次个税法的修改,核心问题是现在对工资收入的征税和其他收入的征税之间产生的差距,或者是财产性投资、房屋投资增值等不是直接的工资收入的税收问题。 (据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记者 霍小光 崔清新 何雨欣)
$ J; W6 `3 v' ~1 b: _5 D* d2 L.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6 p. H$ u7 h5 h0 R
" m# Y3 X& d0 w( M f) K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