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编者按:本文整理自国外著名媒体人,科技博客pandodaily创始人兼主编SarahLacy。* `* M/ H& v' f6 {" J, a
9 h( p& C" a4 o6 p- X6 X( J4 `7 Q4 x2 r! C }% g: G
在众多六七年间崛起的专业博客网站中,有两家网站格外耀眼:专注于政论的HuffingtonPost和专注于体育报道的BleacherReport。HuffingtonPost在去年以3.15亿美元的高价被美国在线收购,而BleacherReport方面昨天也传出消息,将以约两亿美元的价格被时代华纳收购。假如你仔细比较这两家收购价高达九位数的博客网站,你会发现它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除了背后的投资人都是FredHarman以外,这两家网站都愿意不拘一格降人才。两个网站的作者既包含那些高薪的,专业的博客作者,也包含那些免费为网站提供博客内容的人民军。这并非说人民军的水平就一定有专业的博客作者那样高,有他们那么聪明,而是说BleacherReport和HuffingtonPost这两个网站在发动群众力量这方面,都很有自己的一套。( U. S n+ L8 z
先来看HuffingtonPost的例子
: g! o. S: j6 C4 JHuffingtonPost这家网站很有意思,它们将非常高端的内容比如说将那些不在其他地方写博客的名人,或者网站刚从纽约时报挖的墙角,等等这部分人群的内容,跟其他的,相对低端的内容,实现了完美混搭。在这家网站上,你既可以看到那些普利策奖获得者的观点,也能看到日常的,长得很萌的猫咪图片。这两类内容看上去格格不入,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但是在HuffingtonPost的网站上却和谐生存了下来。(当然从新闻记者的视角来说,只有一半的内容是具有震撼灵魂的强大冲击力的)。而且,事实证明这样的内容搭配方式,比起一家将视角最大化地瞄准社会中高层人士的网站,要有效得多(而后者也是一般的专业博客网站容易走的路线)。6 j. b. l# R6 r8 R
: W% d$ I/ m' F: |% J! C% @% d4 v& u# A4 d( u1 V- q, y' b- |
再来说说BleacherReport3 f9 }$ ~1 J+ B( b
BleacherReport使用了一种非常规的方法来发动那些体育狂热爱好者的力量。这家网站会审查那些替网站写文章的人,写文章的人也相对少一些。不过,它瞄准的是长尾,即它报道的那些团队和运动很多都是那些全国性的新闻机构不屑于报道的,而并非那些响当当的大号牛叉叉的团队。除此之外,BleacherReport的成功还有赖一点:很多人都会一窝蜂去做政治博客,而相对来说,很少有人将注意点放到体育博客上(这一点不知道在国内适不适用)。
N& _& p. m8 i3 c令人吃惊的是,在BleacherReport出来之前,在线的体育内容发布渠道当时还是被一些老牌的,诸如CBSSports,Yahoo,SportsIllustrated和ESPN这样的网站控制。所以去年,BleacherReport背后的投资人Harman就决定拿钱力挺这家网站: w* u3 g* l! V1 r0 M2 m- n
大家对体育的热情绝对不亚于政治。而且,他们在表达跟体育相关的观点时,远不会像他们在表达政治观点时那样谨慎。我敢说,BleacherReport在激发网络媒体的巨大潜能方面,比大牌的体育媒体要做得好很多。/ [; a* v0 A/ X" o
而那些博客爱好者之所以愿意为网站免费写文章,是因为这批人同样是在你耳边就某个体育事件喋喋不休的人。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自己的观点被其他人听到而BleacherReport网站除了不会给他们钱以外,给了他们大型的新闻平台,还有广大的读者群。
; i/ V0 z* Q3 ^ L" R0 M0 U% x7 a7 _4 C
/ i) a Z# _% O+ j6 [* F# U不过,这种方法实际也不是万灵的) P4 |- f& _. A' N$ U, z8 o- H
为什么呢?首先,我敢说,那些每天盯着一个体育团队,刷着他们数据的超级粉丝,跟一名专业的体育作者的武装并无两样。没错,他们是不能去运动员更衣室,但我不相信那些在比赛后把麦克风举到运动员面前的记者,就会比这部分体育迷有什么特殊的洞察力。说真的,我在BleacherReport上面读到的文章,关于我最喜欢的队伍theOaklandA,要比大部分的体育网站上写的都要好。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那些忠实粉丝,是唯一关心那些市场空间相对较小的团队的人群。
4 t/ s& S: X: A( c4 y而且,也并非所有网站都愿意按照BleacherReport和HuffingtonPost的套路走。原因很简单,并非所有的网站都是朝着做产品的目的去的,也有些网站就是为了做新闻,做好新闻。8 E& C, P: m) z6 D) O
不过,即便是对那些商业网站来说,这一套也未必行得通。有些商业性质的网站也想学BleacherReport的样子让所有人都在上面写博客,但是大部分网站的做法都不对。这里面的关键是,BleacherReport这类网站之所以可以成功运营上面的这种模式,是因为在诸如体育这样的领域,你去邀请一个聪明的局外人发表他们的观点,跟去邀请一业内人士来发表他们的观点,并没有很大区别。但是,当你要写某个公司的重大新闻或者公司内部的一些工作走向时,因为这种内容本身并非是基于观点的,而是基于事实的比如说,这笔交易会不会发生,这家公司是不是在走下坡路,为什么这家公司的CEO赶走了他们的联合创始人,在这类新闻中,即便是关于一家公司的CEO该不该被扫地出门的评论,都需要依托于强大,精准的事实,不然就会站不住脚。当你在处理诸如此类的复杂事件时,你在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历史积累,以及各种关系网为你提供的消息源,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所有这些才能为你理清,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大家应该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消息。可以说,在我报道创业公司的15年间,我发现一个非业内人士的揣测,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跟事实不符。! A& ~% u6 t) J& ]
出口
$ a( }7 H2 d1 U3 k不过话说回来,科技博客中的某些领域倒是适合用类似BleacherReport的方法:比如说各种工具和软件评估网站。假如你想知道两家棒球团队中谁更占上风,你只要仔细盯住这两个团队,基本上就够了,你就可以发表观点了。这两个球队的数据对球迷来说是完全透明的,这个时候谁写得好,谁分析得在理,谁的文章就会亮。而你去评论各种工具的参数,功能,app和网站上面的UI,跟上面的情况是类似的。
) I, d/ }0 [" z% h4 Q当然,人家能给WaltMossberge百万美元去写测评,肯定有人家的道理。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我们就只有一个WaltMossberge。很多新一代的写产品的博客作者,比如说JohnGruber或者MGSiegler,都没有专业的媒体背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也不按照新闻学教的那种方法来写博客。这些人很聪明地找到了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观点,而且挣得盆满钵满。同时你会发现,跟一个传统的媒体人相比,这些人的基因或许更接近那些为网站免费写博客的群众作者。
) T r- J: R$ j# h( H {: ^所以我自己猜,以后会出现一个估值9位数的,诞生新一批诸如Grubers,Sieglers和Mossbergs这样的人的科技博客。% W! i* Q( h5 W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文章来自36氪
4 v3 P" Q V- C3 ~0 V |
|